本文來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網站 轉自:學人Scholar 潘光旦先生,字仲昂,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人,生于1899年8月。父親潘鴻鼎,曾任清翰林院編修。1905年,潘光旦入羅店鎮私塾讀書,一年后轉到新式學堂學習。1913年依父親遺命入清華學校讀書。1916年,因跳高鍛煉受傷感染,右腿截肢。1922年于清華畢業,隨后赴美留學,入達特茅斯學院學習生物學,于1924年獲學士學位。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動物學、古生物學和遺傳學,于1926年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1926年歸國后,開始在上海地區各大學工作。先后在上海吳淞國立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講授心理學、優生學、家庭問題、遺傳學等課程。1929年,新月書店出版其著作《中國之家庭問題》。1934年,譯著《性的教育》和《性的道德》在上海青年書局出版。是年開始在北平清華大學工作,任社會學系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清華大學南遷長沙,在長沙臨時大學授課。1938年遷往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教學。在此期間,除講授優生學、家庭問題等課程外,又逐步另外開設西洋社會思想史、中國儒家社會思想史等課程。1939年底,開始著手翻譯靄理士的《性心理學》,兩年后完成。194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常委。1946年,因抗戰勝利,清華遷回北平復校,復北上。抗日戰爭時期,筆耕不綴,1937-1946年,《人文史觀》、《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優生與挑戰》、《自由之路》先后出版。1949年由觀察社出版著作《優生原理》。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調整,清華大學改為工科大學,遂調入中央民族學院,從事少數民族歷史研究。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1967年5月病重,不獲醫治。6月10日,死于學生費孝通懷中,費孝通哀嘆“日夕旁伺,無力拯援,凄風慘雨,徒呼奈何”。 優生為體,社會為用 19世紀末期,面臨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中國的有識之士就有“種族改良”的呼聲。接受了優生學訓練的潘光旦,繼續探討前輩知識分子關心的種族改良問題,試圖在過于殘酷的自然選擇之外,提倡人為努力的社會選擇。潘光旦既不同意廣義的優生學,將所有影響到后代幸福的社會改造事業都算在研究范圍內;也不滿意過于狹隘的生物遺傳討論。他強調一種人文生物學:“以生物為體,以社會為用,采遺傳選擇之手段,以達人文進步之目的”。 潘光旦用生物的眼光來看待民族。他認為,一個民族先得有比較穩固的生物基礎,才有發展的張本。因此,種族的改良是要通過婚姻選擇與生育后代的方式來實現人類遺傳品性的優化組合。他提出“社會選擇”的概念,認為一種社會生活或文化生活,只要歷史比較長久,所影響的人口部分比較廣大,多少總要發生一些選擇或反選擇的效果。種族的改良并不能期望環境直接作用于人而使之體質及性格發生改變,而必須通過改良自然與社會而形成一個良性的選擇環境,在此環境中,人類的優良品質不至于被摧殘、淘汰,惡劣的品性不至于被選擇。 社會學思想:性、婚姻與家庭 潘光旦曾批評民國時期的社會學只“見社會不見人”。在他看來,個人和社會是兩個并立的實體,社會存在的理由和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謀取更好的生活。社會學要“人化”,要多關注人性的問題,才能避免個人成為社會的奴隸。 在個人與社會之間,家庭是最重要的中間組織。于社會效用而言,家庭是訓練同情心與責任心最自然、妥善之組織;于生物效用而言,則種族精神與血統之綿延亦有賴于是。種族的繁衍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同時通過家庭的培育,個人得以與社會相互調和。 在家庭的組建中,婚姻和性是基因選擇性遺傳的重要行為。某種“社會選擇”之達成,必通過影響婚姻和家庭的方式來實現。潘光旦并不贊賞浪漫式的婚姻,他看重的是婚姻與家庭對種族優生的實際意義。他認為,一個民族的遺傳品質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通過“社會選擇”存留下來的。“社會選擇”并非是要留下一社會中擁有財富和權力者,而是通過社會環境、制度等因素影響婚姻與家庭,讓自然特質比較優秀的人口逐漸增加,進而影響民族之特質。在潘光旦看來,通過優生與社會之結合,在社會選擇中煥發新的民族精神,才是近代危局下中國之出路。 中與西 基于“社會選擇”的思路,潘光旦并不認同“全盤西化”。他認為“一心一意地、有選擇的采納西方文明的某些部分”才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態度。潘光旦以種族競存為標準,肯定了中國舊文化的若干價值。在他看來,家族制度和科舉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優生價值,為“暗中呵護”中國民族的兩種文化勢力。他提倡對中國固有的文化選擇性吸收,希望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能夠堅持民族本位,有所融合創造。因于這種態度,潘光旦對中國文化有重新闡釋之努力。他提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adaptation)。位是‘安其所’,育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他將西方與中國的問題和歷史相參照,指出中國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傳統文化中尚具有價值之因素。潘光旦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中西之間主動進行合理的“選擇”,為種族之未來劃定社會演進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