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孩子小學成績優異,到了初高中卻成績平平。 也有不少孩子,小學低年級時成績一般,可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越學越輕松,成績越來越出色。 為什么會這樣? 一位資深班主任觀察眾多優秀學生,發現不同階段,孩子的培養重點是不同的。小學的重點在學習習慣 , 初中的重點在學習態度 , 高中的重點在學習能力。 小學重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于小學生來說,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好成績來自于好習慣,好習慣造就好成績。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學習就有后勁,家長也會越來越省心。沒有好的習慣,好的成績也只是曇花一現,不會長久。 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學的知識比較簡單,加上家長對孩子作業盯得緊,或經常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有的學生盡管學習習慣不好,比如喜歡回家玩手機,上課不愛聽講等,可學習成績并不差,家長對此也未引起重視。 但到了高年級 ,因為學習習慣不好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孩子的學習開始出現滑坡,這時家長再開始重視,已經錯過了培養習慣的好時機,收效甚微。 因此,孩子上小學時,家長別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上。 小學階段應該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很多,其中這5種習慣最重要: 1、專注學習的習慣 專注力是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能否定心專注于一件事,是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重要原因,成績優秀的學生,大多有著良好的專注力,比如上課認真聽講,寫作業心無旁騖等。 專注習慣大部分是平時養成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習慣特別重要。 2、認真書寫的習慣 書寫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成績。小學是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最佳時期,上了初中后隨著作業量的增加,不少孩子的書寫會越來越糟糕。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書寫,提醒孩子端正書寫態度,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發現不良的書寫習慣要及時糾正。 3、喜歡閱讀的習慣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新高考對閱讀速度和閱讀題量都會有很高的要求!孩子不閱讀,根本應付不了考試!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小學階段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即使開始學習成績不出色,也會在以后的學習中有很強的爆發力。 4、管理時間的習慣 孩子學習拼的不是智商,是時間管理。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做事不磨蹭有效率,會合理規劃、有序安排學習和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非凡。 5、整理物品的習慣 有的孩子由于家長包辦代替太多,上了初中還不會收拾書包,書桌總是亂糟糟的,這必然影響到學習。 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學會整理物品,讓生活和學習變得有序,這樣不僅會提高學習的效率和生活的品質,還會培養和鍛煉孩子歸納總結的能力,惠及學習。 最后提醒家長,培養習慣不要貪多,一次重點培養一個習慣。反復實踐是培養習慣的關鍵。習慣的初步養成需要21天,鞏固強化至少需要3個月。如果是糾正不良習慣,花費的時間會更長,力氣會更大。 2 對于初中生來說,端正的學習態度是學習致勝的法寶。 初中和小學比較而言,學習內容雖然有些難,但還是以基礎為主,只要端正學習態度,一步一個腳印地緊跟著老師的教學安排走,把教材吃透,中招時考個好成績并不是難事。而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孩子,即便有聰明的腦瓜,也很在中考中勝出。 曾教過一個學生,學習有悟性,接受知識的能力強。小學成績還不錯,剛入初中時還考過班里的前幾名。可后來成績卻不斷下降,中考勉強過了普高的分數線。 究其根源,主要是該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業不好好寫,喜歡偷工減料,胡亂應付,再不就是抄別人的作業,平時考試還愛抄襲。 這種愛耍小聰明的學習態度,決定他的學習成績不可能優秀,中考沒考好自然在情理之中。 所以,初中階段的重點是要孩子端正學習態度。 初中影響孩子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環境 孩子的學習離不開家長的監督和管理。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重視,對孩子的學習嚴格要求,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就會相應認真很多。反之,家長如果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孩子就會偷懶懈怠。 2、學校班級氛圍 學校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搖籃,良好的校風、班風會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熏陶感染下,學生會在學習上更加積極進取,不甘落后。 3、交友情況 3 在高中,學習必須努力,但是,僅僅靠努力是不夠的。 一位朋友的女兒,學習習慣良好,學習態度端正,小學和初中成績都很優異,可是到了高中,盡管學習非常刻苦,可成績卻并不理想。 這樣的事例并不鮮見。初中優秀的學霸,為何到了高中會出現“滑鐵盧”? 主要是因為高中課程的內容,不只是“是什么”的問題,更多解決的是“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高中考查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類型的題通過老師的講解會做了,可換一種方式考查又不會了,這種學習方式叫做死學習。這是典型的學習能力欠缺。即使書本知識掌握爛熟于心,也未必能取得好成績。 所以,高中學習不僅需要勤奮,更需要學習能力。主要是以下4種能力: 1、自主學習的能力 跟初中相比,高中學習的內容不論是在量和難度上都有了不少提升,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做到面面俱到 , 只能講重點和方法,而且課堂節奏快。 學生需要學會自主學習——提前做好預習,課后及時鞏固復習,才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否則,課堂跟不上老師的跳躍性思維,學習會越來越吃力。 2、梳理知識的能力 很多學生喜歡跟著老師一節課一節課的學習,卻不會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尋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所學知識的不斷增加,會感到內容繁雜,理不清頭緒 。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系統結構,能從總體上把握知識,弄清所學章節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理清知識脈絡,這樣所學的知識更容易掌握。 3、舉一反三的能力 學習不能一味做題,死記硬背,要在熟悉課本知識體系,理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意思考、歸納總結出該類型習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對知識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4、發散思維的能力 不是孤立的對待知識,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和生活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表現每個知識點的具體情景或實際問題,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適應當前的新高考。 作者簡介:風語,中學教師,關注家庭教育,愿與家長共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