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作品簡介】 《渡荊門送別》由李白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 【注解】 (1)荊門:即荊門山,在現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戰國時楚國的門戶。 (2)楚國: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帶,古楚國之地。 (3)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4)江:長江。 (5)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6)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7)仍:依然。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8)萬里:比喻行程之遠。 (9)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10)名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韻譯】
【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詩,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時所作,和傳統意義上的送別詩不一樣。一般的送別詩多以送別朋友,告別親人,分別情人為題材,而這首詩我們看不出是李白送別朋友,還是父老鄉親在送別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間的深情款款,揮淚離別。這首詩構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偉,想象瑰麗,的確是送別詩中的極品。
頷聯遠眺近觀,觸目生情,描山繪水,情彩飛揚。上句說山,船行江上,山隨水走,急湍勝箭,猛浪若奔,兩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懸崖峭壁森然搏人,隨舟隨水相對挺出,撲面而來,轉瞬即逝。最后,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闊平坦的漠漠曠野。“隨”字化靜為動,傳神生輝,給人以青山挺立,紛至沓來,舟行江上,應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詩人風神爽朗,心馳神往之態。下句說水,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江流天地,波濤滾滾;排山倒海,一往無前。“入”字平中見奇,力透紙背,既寫出了江流奔騰直瀉,壯浪形骸的氣勢;又展現詩人高亢激越,樂觀開朗的情懷。兩句詩寫得境界雄奇,視界高遠,氣勢飛動,形象壯觀,更體現出詩人初來乍看,心動神奇的驚詫歡愉之情。 頸聯遠觀近察,俯仰生輝,繪月描云,瑰麗生情。上句寫晚上,仰觀天宇,皓月當空,銀輝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潔如鏡。著一“飛”字,動感十足,神韻完備,既寫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隨形之感,又喚起詩人童話般的美妙聯想。月亮猶如天上來客,飛抵江流,沉落水底,親近詩人,追隨詩人,相依相伴,情意綿綿。下句寫白天,仰望天空,彩云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嵌一“結”字,擬人生情,引人聯想。彩云猶如心靈手巧的美麗織女,一到早上,就鋪撒出五彩斑斕的錦緞來,似在裝點美麗的天空,又如迎接遠道而來的詩人。這一聯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斕,意境奇麗,充分表現出詩人與月同行,與云同飄的興奮喜悅之情。 尾聯呼應標題,點明主旨,舍萬千風物不說,單寫“故鄉水,送親人”,別具情趣,耐人尋味。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一路護送,萬里相隨,形離不離,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 綜觀全詩,似乎詩人寫送別之情只有尾聯兩句,其實不然,中間兩聯寫景,移步換形,滿目生情。寫兩岸青山相對挺立,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云飄飄絢麗燦爛,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水明月,這些親山、親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輝。游子的李白,形式上離開了故鄉山水,實質上,縱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遠裝著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格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