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一閣(G2-31)在市區,周圍是整齊規劃大片的新建仿古建筑群,車庫于地下。天一閣本身是迷宮式的園林建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除了著名的藏書之外,收集了一大堆石碑,也可以說是寧波的碑林。屬于第二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排名靠前。天一閣內南方樹種與南方建筑特點結合的園林小景,比較耐看,我自己并不喜歡,院子里有從墓地收的石虎,有奇特的百鵝亭,還有家族祠堂和戲臺,磚雕和窗雕很精細,明清的東西,匆匆掃過。
原來想在天一閣附近找個快餐小店,結果很失望,沒想到在馬路邊遇見了天寧塔,五層四方小磚塔自己孤零零立在繁華街道的旁邊,有點多余的感覺,很不順眼,早就了解是個小唐塔,沒想到偶遇上了,差點以為是新建的仿古磚塔,并且錯誤地認為是個省保。回家查資料才發現寧波天寧寺(G6-539)是第六批國保,國保的名稱是天寧寺,并不是天寧寺塔,奇怪的是天寧寺本身是考古遺址,早已被回填,唯一的地面建筑就是這個天寧寺磚塔,所以,不能小看這個磚塔,最大的意義是我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這一點對于佛教寺院建制演變非常重要,也說明日本早期雙塔寺院不是獨創,這是經過考古證明的,原來天寧寺的雙塔現在僅存西塔,塔磚上有正書"咸通四年(863年)造此磚紀"之銘文。知道了天寧寺的背景,不知怎么搞得,天寧寺塔看順眼了,老照片里塔檐已毀,臆造塔檐要飛起來了。
最后記錄一下天童寺(G6-554)和阿育王寺(G6-545),這是寧波最著名的兩個大寺,歷史悠久,毀了修,再毀再修,反反復復,現在是清末民初建筑群,重點是香火延續,屬于批準的宗教場所。天童寺在一個森林公園內,因為發大水公園被迫關閉,但是天童寺可以繼續拜佛燒香。可以看到沖毀的古道和滿山倒地的毛竹。巨大的寺前放生池塘是南方大寺的特點,各種組合的石塔也是寺院的特點,我覺得是新塔,歷代的石碑都保存很好,封閉在墻內保存,因為寺院雷同太多,僅僅記錄羅漢碑,網上介紹天童寺的最后最高的一座“羅漢堂”內,刻有一套由18塊石碑組成的碑刻“十八羅漢”,每塊碑石高1.7米,寬0.7米。前17塊由著名的清代四川畫僧竹禪作畫并詩。最后一塊由覺禪畫并詩,刻于民國七年(1918)。這套十八羅漢仿唐末五代貫休“十六羅漢”的梵相畫風,筆墨豪放俊逸,粗中有細,意筆寓工,畫中配詩,幅幅有神。其中東序第九座和西序九座是在貫休十六羅漢再加上“降龍”和“伏虎”兩羅漢,說明中國佛教造像從明清以后,寺院和民間多以十八羅漢替代十六羅漢,這種風格的羅漢線刻像在南方寺院很流行。
阿育王寺以供奉阿育王塔聞名,因為在室內沒有拍照,寺院有兩座塔,東塔為新建,西塔說是元代塔,看著都是新塔,都有設計內部攀登樓道,禁止攀登。在舍利殿后墻壁找到四天王石刻,網上介紹,今存阿育王寺舍利殿后壁的四天王,原為護持阿育王寺西塔的石刻,雕造于元至正二十四至二十七年間(1364-1367),后重建西塔,四塊石刻嵌在舍利殿后。四天王各高1米,寬0.6米,厚約0.15-0.20米,由青灰色梅園石雕刻,有握斧頭的、反握短劍的、手勢奇特,可見二位托塔,據說有三位天王手中各持有小型喇嘛塔,屬元代南方地區天王雕刻的樣式,我是第一次見過,佛塔各層的天王護法像還說的過去,四大天王組合像有疑問。另外找到四方客介紹的小石塔,寺里收集的前朝僧人的墓塔。本人對兩座寺院的古跡興趣不大,畢竟是佛教場所,香火旺就好。在阿育王寺遇見10元一位的自助素齋,可惜,等我們來到飯堂已經結束了,與阿育王寺的素齋無緣。
此篇為寧波古跡的完結篇,保國寺,二靈塔,橫省和廟后溝石牌坊,東錢湖南宋石刻群,天一閣,天童寺,阿育王寺,天寧寺塔,偏重于石刻文物。回家后在首都博物館參觀了浙江文物展,其中有寧波博物館的展品,包括天封塔地宮出土的文物,印象最深的是一張寧波古地圖,特別是元代做為京杭大運河延長線的末端,最為重要的出海港口節點,代表寧波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