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包括古絕和律絕。 七絕,五絕是格律體,絕句不算,因為古絕產生的時候還只有四聲,沒有平仄,更無從談格律。 那么為什么叫絕句呢?為什么把四句二十字,二十八字統稱絕句? 絕句的出現,按照音樂詩歌的發展,應該和樂府歌行體有著很大的關系。類似于小令的生成,聲韻學的發展,讓歌行體不斷地規整,講究,對仗。那么在演唱中得停頓換氣吧?樂府詩就分很多小段落,小樂章。還有長短句,重復詠唱。 一小段就稱之為“解”。舉個例子,《春江花月夜》:
后面還有,就截取前面十二句大家看看。這個就是四句一解,是不是每四句大概一個意思,每四句也換了一個韻腳?也就是說拿出一個四句解來,就是一個絕句。當然,絕應該也有果斷,斬斷的意思。稱之為絕句,很有可能就是這么來的。 至于產生長短句,小令,重復詠唱,分上下闋的形式,平仄規范之后就是詞。 所以我們看到自稱絕句的詩,必然是四句。包括五言、六言、七言等各種句式。不過隨著音節的靈活變化,最終五言和七言這種包括單音節的詩句大行其道,其他字數的絕句慢慢就蕭條,無人創作了。 只要是四句,合韻的詩即可稱為絕句,至于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只是區分律絕和古絕的依據。古人在寫詩的時候,除非是一開始就要求合律,一般并不過分追求平仄。 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雖自號絕句,但是就是一首古絕,即古體詩,又稱古風。 而杜牧《江南春絕句》: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水韻中平仄為“平平仄仄仄仄仄”,說后面拗救也好,說是出律也罷,并不影響他自稱絕句,更不影響詩句的意境優美。 律絕就更多了,自稱《絕句》的絕句:
還有《絕句四首》之類的,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為什么自稱“絕句”? 第一是杜甫這種,當時格律詩體剛剛成型,杜甫大概是標出絕句的格式區別,對自己的詩進行歸類。這種情形非常多。 另一種情況大概就是類似于李商隱的《無題》詩了,純粹有感而發的作品,懶得費神思去想什么標題,反正四句是絕句的格式,便用這個通指了。 只要內容寫得漂亮,一樣的大把人喜歡,同時也反映出詩人的個人色彩,并不是很在乎別人是否通過標題就能讀懂自己的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