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2-07 文:芒來小姐 來源: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一、 弗里達,倔強的“墨西哥之花”6歲患上小兒麻痹成了瘸子,18歲遭遇車禍全身打滿了鋼板,一生大大小小的手術不下30場,唯一的孩子還未生產就不幸夭折…… 如果這樣的人生設定是你的,你會怎么過? 絕望嗎?以淚洗面嗎?自暴自棄嗎? 有一個人,不但好好地活著,還倔強地把一手爛牌打成了王炸。 她就是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驕傲如畢加索,從不吝嗇對她的贊美。 她是猶太裔才女,國寶級女畫家,被稱為“墨西哥之花”。 你可以認不出梵高、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的畫,但弗里達的畫,你隔著老遠都能認出來。 因為她的畫,永遠是一道濃眉的自畫像。 她也曾用抽煙喝酒的方式麻痹自己,最后她倔強地拿起畫筆,把痛苦付諸紙上,調侃成畫: 孤獨嗎?精分出另一個自己陪你玩啊!渣男丈夫出軌親妹妹,老娘難過死了身體是沒有感情的外部零件,只有靈魂可以自由掌控。很難想象,一個女性能如此直接的描繪出內心的感受,沒有絲毫顧忌、掩飾、矜持,如同解剖刀一般,將不幸坦蕩地剖開給人看,卻透著一股不屈服于命運的倔強。 相比同時代的健康女性被傳統禁錮的內心,殘疾的弗里達有一顆鴿子一樣自由的靈魂。 由于終身病痛纏身,死亡、鮮血、荒誕、自由、愛、性欲……是佛里達永恒的創作主題。而那些明烈鋒利的色彩筆觸,卻又傳達出百折不撓的生命力。 每當有朋友來看望弗里達,她總是熱情交談、生機勃勃,對時政和藝術的犀利見解侃侃而談。 對藝術的癡迷,讓她邂逅了靈魂伴侶——墨西哥壁畫三杰之一里維拉,他們互相欣賞、互相成為對方生命中很特別的人。 在病床上,弗里達握著里維拉的手說: “我死后請將我火化,不要土葬,因為我已經躺的太久了。” 弗里達有支離破碎的一生,但從她身上,我們能看到一個不為命運奴役的靈魂,倔強地讓傷口開出美麗的花。 二、心理健康有標準嗎?前段時間的督導會上,有位咨詢師分享了一個“很慘”的案例: 小C是家中的長女,5歲時母親離家打工,把她扔給父親照顧。 她的父親對她特別極盡嚴厲,稍不順心就對她非打即罵。在這個家里,她不能成績不好,不能和朋友瘋玩,不能追星愛美……她必須做一個成績拔尖的“乖寶寶”。 她是別人眼里的“完美孩子”,也是一個極度痛苦的精神病者。 在這種環境下,小C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但她從來不敢跟父親說,她怕他失望,更怕被責罰。 去年她曾產生輕生的念頭,在咨詢師的幫助下有所好轉,但一個月前她開始暴飲暴食。 這讓咨詢師都感到很棘手,只有一位咨詢師認為:
弗里達用畫畫來緩解痛苦,女孩也在用進食來緩解壓力。 之前我們寫過人的脆弱性,人的脆弱,不僅是肉體的脆弱,最終打敗我們的往往是不夠強大的內心。 女孩想過放棄自己,后來用暴食取而代之,在正常人看來這是個大問題,可對女孩來說,這種替換已經是極大的成長。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的一段軼事。
佛洛依德將人體內的一切快感,統稱為“力比多”,當我們把力比多投射到內心世界,關注自己是否比別人過得差,往往會自尋煩惱,因為人的生活永遠有殘缺。 可如果我們減少自尋煩惱,把力比多投射到工作、學習、愛與被愛上面,通過行動一點點讓生活變得更好,我們就會不斷趨于成熟完整,擁有健全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一個不斷讓自己越來越健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一個健康的人,絕不是心理百分百健康的人,而是拿出了足夠多的行動力、不斷克服自卑、成熟成長的人。 就像一個很特別的細胞,當它蘇醒,你感到疼痛難忍,可當它完全醒來,你的整個世界都會跑得快起來。 三、為什么面對痛苦我們總要繞個彎?年關將近,我一朋友總是跟我說:我抑郁了,失眠了,活不下去了。 我問她:你為什么失眠呢? 她回答:
我回答:安心吧,那是你身體在提醒你該停一停了,你很健康,睡不著就干脆別睡,孩子如果太鬧心了,稍微說兩句也不要太自責。 朋友認為我很敷衍,但我說的可是大實話。 我告訴朋友:與其操心自己是不是病了,擔心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不如想想看,自己的行為背后到底隱藏了什么情緒?什么需求?是否有更加安全的表達方式? 人的力比多是一切快感的來源,總是通過不斷釋放得以呈現。 當我們想要指責孩子的時候,即使克制自己,壓抑指責孩子的沖動,力比多也會通過其他渠道,拐彎抹角地釋放出來,比如我們常常見到的冷戰、不理孩子、把碗筷弄得叮叮咚咚的... ... 因為對孩子發脾氣的背后,是內心的沖突和需要被看見和理解的需求,發脾氣只是情緒的表征。 就像是我后來與朋友深入的探討。 我問朋友:如果此時此刻,孩子聽話了,乖了,你的心情會立即好起來嗎? 朋友說:不會。 我問:為什么呢? 朋友說:煩心的事情那么多,單位年末的事、春節回老家的事,怎么可能孩子一乖,這些煩惱都沒了?最可氣的你知道是什么嗎?今天我讓孩子他爸去給他輔導一下作業,他竟然說自己累,就去睡了,難道我不累嗎? 我說:那你覺得怎樣你才能舒心一些呢? 朋友在電話那頭愣了2秒,有些哽咽地說: 我只想要累的時候有人說一句辛苦了。 你看,我們內心有那么多的沖突和矛盾,卻總是要“繞個彎”來表達,連我們本人都沒有察覺到。 原來我們指責孩子是只是因為心情不好,壞情緒在心里積累久了,變成了無處釋放的能量,渴望找個渠道宣泄。 這股蓬勃的力量是壓不住的,不如索性就找個沙袋,狠狠捶打一頓; 又或者給自己好好放一天假,下班回家什么都不管,好好吃一頓看個電影與丈夫分房睡一晚,大聲痛哭或是熬個通宵,重新找回屬于自己的感覺。 一個正在成熟的人,不見得不會痛苦、不會犯錯,但他總是能夠把自己身上的痛苦和錯誤,升級成一個好的結果。 這個過程,被稱為“整合”。 四、 強大的內心源自“整合”科胡特認為,人的自體包含經驗情感認知,這是一種時空和緯度上的整合。 孩子的逝去對弗里達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如果她是一個壓抑力比多的人,此刻必然會感到生活無望、難受想死。 但弗里達是一個有力量的人,她通過繪畫整合自己的內心世界,釋放力比多的同時,也給自己創造了一條新的人生。 與其說弗里達生來就如此強大,不如說,正是不斷創作——感受痛苦——創作,將痛苦和情感進行整合的過程,使她的內心百折不撓。 這個整合的過程,就是強大的源頭。 卡倫霍妮專注于研究“我們內心的沖突”,她將我們內心的痛苦,解釋為“痛苦發生后,我們自欺欺人,把責任推給他人”。 這不但沒有消除沖突,反而使我們深感恐懼、焦慮和絕望。 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沖突和痛苦的根源,而是把自己和痛苦割裂開來,試圖讓自己從痛苦中逃避出去。 這種割裂,導致我們無法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我們會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并且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就像一個長期出軌的男人,將所有問題推給自己的老婆,認為是老婆沒有魅力,逼得自己偷腥。 事實上,他問題的根源在于利用出軌來掩飾內心的沖突,并且在矛盾產生后逃避和推卸責任。 他的內心無比脆弱。 如果他足夠堅強,他會察覺到內心強烈的焦慮感,力比多蠢蠢欲動渴望被釋放,并且通過運動、健身、閱讀等方式,合理疏導欲望。 就像佛洛依德說的,有兩個方式能夠合理疏導力比多、有效整合痛苦,一個是愛人與被愛,一個是工作與創作。 當痛苦來襲,不必虛假的保持冷靜,這世上最強大的行為,不是扭轉乾坤、化險為夷,而是即使內心身陷囹圄,依然能夠好好地愛一個人。 卡倫霍妮說:“一個人要想真正的成長,必須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時,又有所追求。” 不急于停止痛苦,而是將力比多導向更正確的地方。 從逃避中汲取愉悅感,不足以讓人打從心底感到幸福。 只有當我們愿意承受打擊時,我們才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 作者簡介:芒來小姐,資深男女觀察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新書《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全網火熱銷售中,51個活得大氣的故事和心得,告訴你長得漂亮不如心態漂亮。文章首發于公眾號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轉載請注明出處。排版:小鯨魚 遠方的你別回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