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樓塔的聲音 ![]() 郭 梅 我第一次到樓塔,是在知道蕭山樓塔這個地名20余年之后——自從踏上講臺,每學年都接觸不少蕭山籍學生,所以知道了有兩個姓氏的省內年輕人大概率來自蕭山:“來”和“樓”,而且“樓”姓學生哪怕并非來自樓塔,其家族也一定源于樓塔??墒?,說起來委實慚愧得緊,超級路盲如區區在下始終只知“樓塔”之名,卻并不清楚這座千年古鎮位于蕭山的最南端,在諸暨、富陽、蕭山三市(區)的交界處,離諸暨的次塢,那個近幾年因遍布大街小巷的“次塢打面店”而為人所熟知的地方很近——直到今年4月,一個春意融融的周末的午后,在一位我的首屆學生的陪同下,我才第一次行走在樓塔的洲口橋堍——當然,這位自告奮勇給我這個路盲班主任充當向導的男士,是蕭山人。而就在我們抵達樓塔前不久,一位當年的樓姓女生,如今在蕭山某校育人無數的樓老師,還在因我而設的飯局散后頗帶歉意地反復說,要不是單位下午有事情,本來應該是她給我在樓塔做導游的。她的語調親切、語氣誠懇,是我此番樓塔之行聽到的第一份來自樓塔的聲音。 據史料記載,唐末僖宗中和二年(883年)三月,時任杭州都知兵馬使兼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錢鏐在今樓塔古鎮境內的大黃嶺平定了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的叛亂,據守仙巖山要沖,欲筑城設州。但當他以斧劈巖,卻發現巖石脆軟,便放棄設州,而派外甥樓晉駐守于此。樓晉見此地山明水秀,有田可耕,有薪可樵,且仙巖山如虎之踞,洲口溪如龍之蟠,心中甚是喜歡,遂將家眷從義烏遷到此處,在溪南擇丘而居,名之曰“樓家塔”——“塔”者,“丘”也!這,就是樓塔之肇始。然后,經過五代、兩宋的繁衍發展,明清時期的樓塔已頗富庶繁華,是諸暨、蕭山、富陽地區的商貿重鎮之一。因錢鏐劈巖而思建州之地在古鎮之口,故樓塔的山、溪、橋等都以“洲口”命名,即洲口山、洲口溪、洲口橋。 下車伊始,從下榻的仙巖大酒店步行幾分鐘,便到了樓塔古鎮的入口——首先躍入眼簾的是洲口橋。夕陽余暉下,古橋在冠如傘蓋葳蕤蓊郁的大樹的掩映下,滄桑著、青春著、美好著,靜穆而安然。 “老師,我們走左邊還是右邊?”“當然是左邊!”我毫不猶豫地指著左邊的古橋如是回答——它是一座始建于五代,民國年間重修的四墩五孔橋,通長47米,拱高4.6米,橋面寬3.5米、長44米,兩端各以6級石階接路,長2米,兩側護欄各13檔,石欄板高0.5米,橋中4個欄柱雕有獅子。這座橋東西向橫跨洲口溪,是古時連接富陽和蕭山、諸暨的唯一通道,1997年被列為縣級文物。據地方志記載,洲口橋最早是一座木橋,至清同治年間改建為石結構平橋,后毀圮。1919年,有鄉賢提議集資重修洲口橋,以“上圓宗族夢,下造子孫福,便利四方人”,迅疾得到全體樓塔人的積極響應。至1921年冬天,4個橋墩建成;1923年4月,石拱橋架起,橋面鋪成,行人可通行;1928年5月,橋面兩側各13檔護欄石板裝置成功,洲口橋徹底竣工。該橋為并列分節法所砌筑,墩設分水間以減小山洪的沖擊力,已歷經百年風風雨雨的考驗,像一位全知視角的說書人,為初到的訪客娓娓訴說著樓塔的前塵往事。 有道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多年師生則亦能成姐弟。一晃二十余載,我和身旁的“導游”早就一起跨入了董橋所云之下午茶的人生階段。過了橋,我們一邊絮絮叨叨地繼續憶當年、致青春,一邊信步古街、小巷,恍然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略顯破敗的老墻門、墻角滑擦的青苔、整齊碧綠的菜畦、石板路上些許的積水和微微的反光,還有斑駁的老墻面上所畫的玩“撞拐”“紙飛機”的孩子們、騎自行車帶著心愛的姑娘甜甜蜜蜜“游街河”的小伙子……看得人不由地嘴角上揚,會心一笑——四圍山色九曲溪,半是仙源半是城,樓塔呀樓塔,我雖是初到,心里卻如舊識一般呢。 翌日,我和朋友們再次步入樓塔古鎮。走街串巷,轉角處處遇風景,其中最有趣的莫過于方言墻了。“各頭牛寧”意為“這里沒有人”,“凸為子噶”是“特地”的意思,“活風機早”是“骯臟”的意思,“門早會”則說的是“明天見”……這些蕭山方言詞匯,帶著鮮明的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的特點,是地域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方言的當下,樓塔的方言墻雖然并非“獨一份”,但絕對令人回味,而且也是樓塔人對地方文化保護發出的明晰之聲。 小街小巷的兩旁挨挨擠擠的都是鋪子,吃的穿的玩的,包括在大城市已經很難找到的小裁縫鋪,也包括最不古意的電子產品,應有盡有,有的店招名字也很有意思,比如引人調侃遐思的“鮮肉店”——有朋友笑言,好想給它前面加個“小”字啊,惹得眾人哈哈大笑。店主和顧客們三三兩兩,似乎個個都慵慵懶懶的,市聲亦似有若無,和著小溪流水的淙淙潺潺,煞是和諧,生活氣息很濃,但又決不嘈雜煩亂。天朗氣清,微風和煦,穿街走巷間,時不時可以看到曬著菜干、筍干、魚干的大竹匾,有的匾上還依稀可以辨識出油漆寫就的生產隊組的名字,顯然是頗有些年頭的了?!班?,這個焐肉味道最贊。”“那個夏天燒湯最是解暑。”我們隨口點評著,還忍不住偷偷拿了些嘗嘗,倒也不曾見有主人出來呵斥驅逐,是為一樂。 走著走著,遇到一位在路上兜售自制番薯干的老太太,倒勾起了兒時的饞蟲,便道:“給我稱一斤?!笨蠢先思曳Q得很認真,又加了一句:“隨便稱下好了,多少沒關系的。”不料那干干瘦瘦的小老太太卻完全不領我的情,一邊拿著小小的老式桿秤仔細看秤花,一邊極認真地強調:“嘎弗好少吶(你)一滴滴,做人要憑良心,吶只管放心!”我也便一邊拍下她和她那估計已經相伴幾十年的小巧精致的桿秤準備回家當稀罕物件兒“獻寶”給孩子們,一邊笑著建議:“阿婆,讓孫子孫囡弄個支付寶、微信的收錢碼,以后做生意就方便啦!”“覅,覅,偶老太婆弗會用?!崩先思疫B連搖頭擺手,那固執的樣兒很有意思,后來在我的記憶里成為樓塔市聲的底色,可愛、可敬,揮之不去。 “要是走在街上能聽到樓塔細十番的聲音,那就好了?!币晃焕嫌训莱隽宋业男穆?。傳統民樂細十番曲調幽雅,古意盎然,此番未能一飽耳福,實為憾事一樁。不過,更遺憾的是沒能欣賞到樓塔巖山中心小學紹劇班孩子們的演唱——2013年,巖山中心小學成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紹?。﹤鞒薪逃?。此后,為了將日常紹劇知識普及與學生精品社團優秀生培養相結合,學校設立紹劇藝術長廊,推出“一師一品”微課程建設,還開發了紹劇校本課程《仙巖古韻》,在全校普及紹劇。迄今已經先后有四位同學被蕭山紹劇藝術中心定點招收為紹劇少藝班學員,還有同學分別被浙江紹劇研究院(浙江紹劇團)和浙江昆劇團錄取。孩子們表演的折子戲《過河》《掛畫》在中小學戲曲比賽中曾榮獲市、區一等獎,其中《過河》參加2015年全國青少年才藝大賽榮獲金獎,《掛畫》還參加了2016年全國青少年央視春晚,可謂人小志大,為弘揚傳統文化唱出了鏜鞳之音。 不過,留些遺憾也好。下一次到樓塔,不妨屏氣凝神,再次細細聆聽樓塔的聲音——那是風骨的聲音,是文化的聲音,更是傳承的聲音,我閑閑地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