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職業素養”教育為抓手 創新中職學生管理方式 ——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典型案例 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是昌平區教委直屬的一所國家公辦中等職業學校,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北京市現代化標志性中等職業學校、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學校現有7大類專業群,開設有汽車運用與維修、航空服務等22個專業,42個專業技能方向,教學班121個,在校生3700余人,教職工327人。學校是全國德育先進單位,“成長橋”德育途徑獲評首批北京市“一校一品”優秀德育品牌。 一、管理整體情況 (一)規劃與組織 學校以教育部《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等文件為依據,制定《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學生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動規劃(2015-2018年)》,嚴格落實國家有關學生管理的政策和標準,以“校家企社”四位一體立體化學生管理模式培養學生成為“成功職業人、幸福社會人”。 學校成立學生發展中心,全面負責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校家企社”四位一體立體化學生管理模式,形成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多元主體和諧教育網(圖2)。 多元主體和諧教育網 (二)管理實施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創建“四平臺”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校家企社”四位一體立體化學生管理模式,扎實推進學生管理工作,促進學生德技雙修、全面發展。 1.“四平臺”教育途徑筑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學校緊緊抓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充分發揮“三有”德育課程、“一廊、二館、三墻、四像、五院”校園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主題活動和學生社團四個平臺的教育作用,將思政小課堂同校園大課堂結合起來,對學生開展政治信仰、愛國情懷、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校家企社”四位一體協同培育學生德技雙馨 (1)創新“成長橋”德育途徑。學校以嚴格的常規管理和多元的特色活動,實現學生從被動管理到自主管理,成長為有模有樣、有思有責、有勇有智的合格公民。 (2)構建家校共育格局。組建家長委員會,感召家長走進校園,深入課堂,參與學生管理;推行家訪制度,號召老師走進家庭,了解家風,家校合力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校企共建工程師學院。學校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建立聯想工程師學院、京東大學產教融合學院等6家工程師學院,引進優秀企業文化,將行業企業標準融入學生管理,把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根植于學生心靈與行為之中。 (4)創立“社會大課堂”實踐平臺。通過走進服務、走進社區、走進法庭、走進福利機構、走向國際等,幫助學生融入社會,形成健全人格。 (三)管理保障 學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雙fu(服務、扶持)結合”為理念,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工作機制,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加大德育資金投入,切實保障學生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1.制度體系健全,評價標準完善 依據《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學生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動規劃(2015-2018年)》,細化《“校家企社”四位一體立體化學生管理指導意見》、《班主任常規管理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公共突發事件處理機制”、“學校安全預警工作體系”等安全管理機制,實行學生德育九項量化學分評價,有效促進和保障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2.隊伍建設健全,聯動培育高效 學校健全“校家企社”學生管理隊伍建設,建立“新手型、經驗型、骨干型、導師型”四梯隊班主任隊伍,建立家長委員會,成立企業和社會導師隊伍,構建“學校管理、家庭盡責、企業參與、社會指導”四位聯動的“校家企社”多元主體立體育人網,共育學生成為成功職業人和幸福社會人。 3.專項資金投入,保障管理轉變 學校近3年投入800多萬德育專項資金,保障班主任隊伍、學生自主管理隊伍、德育課程、德育大數據平臺等方面的建設,開發學生德育九項量化學分評價系統,建設智慧校園管理平臺,實現了學生管理工作從學校強制性管理向學生自主性管理、常規機械化管理向數字智能化管理轉變。 二、管理特色創新 學校自辦學以來一直秉持“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的辦學使命,確立“培養成功職業人、成就幸福社會人”的育人目標,構建“校家企社”四位一體立體化學生管理模式,通過創新“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在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中職學生管理中進行了如下研究與探索,提煉出以“職業素養”的教育為抓手的學生管理方式,創新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 (一)“職業素養”教育的構成要件 1.“職業素養”教育的定位與目標 (1)“職業素養”教育的定位 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做學校良好育人環境的助推器、做學生終身發展的指南針”為工作定位,依據此工作定位,“職業素養”教育變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尊重和保護學生合法權益,教育和引導學生承擔合格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鼓勵和支持學生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全面促進學生職業發展。 (2)“職業素養”教育的目標 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以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成功職業人、幸福社會人”為工作目標,并在具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具備能夠走好職業生涯的綜合素質,錘煉工匠精神,成為德技雙修的高素質勞動者。 2.“職業素養”教育模塊化課程系列 基于企業用人需求調研和學生素養現狀調研的情況,從基礎素養、綜合素養、崗位素養三個方面提煉學生管理中20項尤為突出的能力提升點,搭建“職業素養”教育學習地圖,構建“職業素養”教育模塊化課程系列。 圖3 中職學生職業素養20項提升能力 圖4 “職業素養”教育學習地圖 3.“知行統一、工學結合”的職業素養教育管理方案 將學生管理從以往的被動受教升級為自我養成,通過將教育內容與管理行為的有機結合、學習過程與職業實踐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在參與、體驗、學習、反思、實踐過程中職業素養的提升。具體做法為: (1)“知行統一”學習法 職業素養12個模塊課程通過“三步四環”體驗分享式教學法,即通過布景、入境、深境三步和引問、導答、升華、回顧四環,在課堂上實現將目標管理、高效溝通等理論知識轉換成為對學生的行動指導,再通過構建企業化班級管理的課程實踐模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意愿和主體優勢,在行動中促進學生知行統一及自我行為習慣的養成。 (2)“工學結合”管理法 學校深化產教融合,建立京東大學產教融合學院等6家工程師學院、曹繼桐大師工作室等4個大師工作室、“愛的味道”面包坊等多家校內創業工作室,為學生創立職業實踐場所,建立“校家企社”聯合導師指導機制,同時以職業標準規范學生管理,實現學生邊經營邊學習、邊工作邊提升職業素養。 4.“情境三合一”職業素養教育評價辦法 根據《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文件,在課堂、班級生活與活動、職業實踐三個情境中均實行過程評價和行為量化,形成整套的學生管理評價制度和流程,同時將學生的行為表現和量化成績計入“智慧校園”學生管理的德育學分系統、記入學生學籍檔案,為學生就業提供職業素養可視化評價。 5.“教練+教師”雙教型職業素養教育隊伍 將教練角色融入職業素養教育教師角色之中,在教師身份上倡導做“四能”教師,即能合作、參與、交流和指導;調整工作焦點,從關注“不要的”到關注“要的”,從“對事不對人”到“先對人后對事”,從“問題導向”到“目標導向”,從“教師負全責”到“讓學生負起責任”,“教練+教師”雙教型教育隊伍全面保障職業素養教育有效融入學生管理。 (二)“職業素養”教育的具體實施 1.構建“1+2+2”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將職業素養融入學生教育全過程 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規劃,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構建高一年級“一周職業素養入學教育”+ 高二年級“2節/周職業素養課”+ 高中三年“2節/月職業素養主題班會”的“1+2+2”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將職業素養模塊化課程系列貫穿在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全面、全程促進學生職業底蘊和素養內涵的提升,為學生具有崇高思想道德、形成積極處事心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2.創建“企業化班級管理”模式,將職業素養融入學生管理全過程 引入企業化的管理辦法,在班級內設置行政管理部、運營管理部等部門,用企業崗位替代傳統班級管理崗位,變革由少數學生組成的班干部隊伍管理班級為全班學生共同參與班級事務管理,通過競聘、招募等方式激發學生改變與成才的動力,提升學生職業意識,改變學生職業態度。 以項目制管理驅動學生在班級事務和學校活動中的成長與發展,通過目標與規劃、晨會與例會、復盤總結、改進提升等流程,強化學生的守紀、目標、團隊等意識,促進學生養成承擔起個人工作責任、對結果負責的職業行為習慣。 同時,學校輔以“智慧型班主任”系列培訓、“高效執行-學生干部領導力”培訓,提升班主任的職業指導能力和學生自我管理與團隊管理能力,充分發揮家校委員會和企業導師的功能和作用,保障企業化班級管理的有效實施。 3.建立“產教融合”職業實踐大課堂,將職業素養融入學生實踐全過程 學校深化產教融合,將行業企業的需求和標準轉化為學生管理的目標和行動,成立京東大學產教融合學院、聯想工程師學院等6家工程師學院,建立曹繼桐大師工作室、魏俊強大師工作室等4個大師工作室,創建“愛的味道”面包坊、星辰花屋等校內創業工作室,創造北京APEC峰會、全國兩會等服務機會。通過“學生管理目標與行業標準、職業素養教育內容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管理過程與工作過程、強化訓練素養與企業核心素養、學生綜合評價與企業崗位績效評價”5個對接,將職業素養融入實踐行為之中,使學生在認崗、跟崗、頂崗過程中,嚴格規范行為,樹立標準意識、規則意識,提升、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能力。通過實施“校家企社”聯合導師指導機制,使學生管理更契合于產業需求,實現學生在中職校即成長為技能與素養高度融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職業人。 ![]() 三、管理工作成效 學校運行的“校家企社”四位一體立體化的學生管理模式及卓有成效的工作機制,有效促進了良好校風的形成,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創業精神、道德水準不斷提升,綜合素養不斷提高。 (一)探索實踐“職業素養”教育,創新了中職學生管理途徑 學校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學生管理中,探索實踐出一套集課程學習、行動體驗、職業實踐相結合的“知行統一、工學結合” 職業素養教育學生管理方案,使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學生管理的全過程,創新了中職學生管理途徑。 (二)提升學生軟實力,助推學生德技雙馨 近三年學校榮獲全國最美中職生3人,北京市優秀學生、北京市三好學生51人,北京市優秀學生干部16人。有300多名學生在全國技能大賽和北京市技能大賽中獲得獎項,涌現出了曹雪、邊玉峰等眾多自主創業明星,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在2018年獲得中英“一帶一路”國際青年創新創業技能大賽國際總決賽資格。學生的實習就業連續6年實現企業滿意度99%以上,企業評價昌職學生“用得上、留得住”。 (三)提煉德育經驗,升華結出科研碩果 學校始終堅持以科研引領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自2015年以來,學校正式出版了《班級主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園禮儀教育》等多本中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創新“成長橋”育人途徑 實現學生幸福“成”長》獲得北京市政府頒發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中職生自我控制團體訓練的干預研究》獲得北京市心理學術年會特等獎;《堅持德育創新,搭建學生多元發展的成長橋》等幾十篇論文在德育核心期刊《中國德育》、《班主任》雜志發表;有上百篇德育論文獲獎。班主任隊伍專業化能力不斷提升,學校連續三年參加全國中職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獲得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班主任隊伍中的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擴充為16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