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善因 (01) 一位網友給我留言問了這個問題:我今年25歲,在三線的一家公司上班,手上有5萬,怎么理財啊? 首先恭喜這位網友,在這個年齡,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已經超過了很多同齡人。 與其說,有什么好的理財建議,倒不如說:我現在投資什么,可以讓我的未來過的更好。 問題由被動的、局部的、迷茫的,逐漸變成了積極的、全面的、理性的。 (02) 我們應該學會把細節的、局部的問題放在一個完整的框架中去思考,于是,局部便有了整體的意義。這也是我從《毛澤東文選》中學到的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我的結論是,應該把主要的資源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中。 享百金之產者,必定是百金人物,享千金之產者,必定是千金人物。 我從來不認為一個身價不菲的老板會是一個“無知”的人。同樣的,如果我們是一個無知的人,我們永遠不會成為一個身價不菲的人物。 (03) 說到底,我們無非想要這些東西:健康、房子、汽車、家庭、存款、人脈、事業。 而所有的這一切,均來自我們的認知。 房子、汽車、存款這些是直接從事業中變現的,而事業能夠取得多少成就,直接與我們的能力掛鉤,能力源自認知。 認知的深淺,決定我們能不能看到這件事情的本質和內涵,抓不住本質,永遠會在外圍打圈圈。 健康表面上來自作息、飲食上的規律,但本質上源自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是否積極和樂觀,從來沒有一個始終處于憤怒、悲觀狀態中的人不常常生病的,即便他經常健身。我看過很多的科學調查也都是如此。
本質上,健康來自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選對象,成立家庭這件事,還是來自自己的認知。 女人說:嫁錯了老公,一輩子就毀了;男人說:娶錯一老婆,禍害三代人。 如何做到找對了人,避免“毀掉”自己甚至家族三代人的命運,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個技術活。 我相信,一個條理清晰,能夠洞察本質的人不會看上一個橫眉冷對,滿腹抱怨的人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問題是我們是什么樣的蘿卜?他們是什么樣的青菜? 但我更想說,一個內心包容,心懷善意的人能夠融化一個人內心的冰冷,世上沒有絕對壞的人,也沒有絕對好的人,人的本性都是一樣,只不過習氣上差別很多。 一個優秀的人,可以影響到身邊的人,而這,也是教育存在的意義。 (04) 我們所有想要的,其實都源自我們認知水平和能力,這種能力決定了我們如何去甄別、如何去選擇、為何去堅持。 所以,對于年輕人來說,讓自己成長,才是絕對重要的。 最后談一下儲蓄具體分配的個人看法 這5萬元拋開生活費和必要的支出之外,我建議把40%用于學習、和交際。涉及到理財上,拿出很少一部分配置商業險作為補充(互助消費型),40%配置ETF,20%配置貨幣型基金。 希望能有幫助。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