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徹頭徹尾的成功學。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被學校按學習成績的好壞,劃為了班上的好學生、差學生,其待遇也是天差地別。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他的《中國歷史精神》一書中,曾對教育中的成功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學校教育僅是鼓勵個人上進,僅注意到讓每一個人都接受知識和職業技能,而沒有注意到每一人的“可能的失敗”,及其內心情緒上的“真實苦悶”。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有一位記者提問組委會負責人:“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倫敦奧組委的一位負責人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這是一句非常平常的話,在中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以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但他的下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格外感動:“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可以說,這是我國目前很缺乏的一種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從小到大,什么時候學習過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在我們的認知中,老師怎么能不教我孩子成功,反而教我的孩子如何在別人面前輸? 前段時間,大家或許都在網上看到了“17歲少年因為和母親發生口角,隨后便在盧浦大橋上跳橋自殺”的新聞,看到這條新聞,讓我感到非常的痛心,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是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嗎?一時之間,網絡上關于“挫折教育、失敗教育”的各種話題又一次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自殺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我們在網站隨便檢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類似新聞。 “某地15歲男童因為作業沒寫好被父母訓斥而自殺”; “某地初中女生因考試成績排名靠后選擇自殺”; “某地19歲男孩因感情受挫而跳江殉情”。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無數次告誡我們:合理而恰當的懲罰教育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今天,我們教給孩子的成功學太多,但失敗學幾乎從來不講。我們都喜歡告訴孩子們,要大膽、勇敢地去設定長遠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你的夢想就一定可以實現。 我們總是用成功者的案例去激勵孩子們,卻忘了告訴他們,一個人的成功不單單在于個人的努力,還取決于某些機遇、運氣,貴人支持和一些不為人知的付出與做事方法。 我們要告訴孩子們,人生在世,遇到困難和挫折在所難免,勇敢闖過去,就是另外一片海闊天空。 今天的我們,該怎樣進行失敗教育? 比如,“孩子學走路時摔倒、第一次獨自出遠門、考試成績不理想、和對象分手”等都是他們人生中所必經的一些失敗。此時,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時機,用充滿智慧的方式教孩子去認識失敗,面對失敗,分析失敗,戰勝失敗。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我們就應該教給孩子們“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失敗、抗擊挫折的能力。 失敗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我們不可以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就放棄自我。 我們必須知道,有時候,失敗是必須的。 今天,我們許多教育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學業上,而忽視了對他們的品行教育、習慣教育、自信心教育,忽視了對他們與人相處、合作能力的教育,忽視了教會他如何面對失敗,戰勝挫折。 失敗教育,在今天變得越來越重要,無論你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師長,我們都要重視失敗教育,教育孩子學會失敗,讓孩子把困難看成人生道路上的考驗。我們不但要教給他們成功學,也要教給他們失敗學。要教孩子戰勝失敗,不消極對待失敗。 在我看來,“教育的成功,就是有一天一個孩子來到你的面前,充滿信心地對你說:我知道什么是成功,我也知道什么是失敗,我更知道該如何去戰勝失敗,走向成功。”成功的教育絕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成功學教育,成功地教育應該是幫助孩子找到自我、發現自我生命價值的意義。 教育既要教會孩子如何成功,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失敗,如何面對失敗,學會失敗,不斷的總結失敗,最終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作者簡介: 朱應開,泉州師范學院思政教師,主講《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出版專著1部《閱·青春》,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專欄作者,運營個人微信公眾號“朱子微言”,泉州師范學院“朱子微言”網絡工作室負責人,用網絡叩問學生心靈,踐行立德樹人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