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羅納哀怨的祈求
每個人都是帶著父母的期待來到這世上的,剛出生到世上的我們就是白紙一張,是需要教育的,而承擔這個責任的,自然也就是我們的父母,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父母對我們就要盡心盡力,但從古至今,仍然有不少父母教出不成器的孩子,有的是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了長大以后什么都不會,有野也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收到各種各樣的事物的影響,導致習性改變,變成一個不好的人。
現在我們經常稱那些頑皮的孩子為“熊孩子”,總是闖禍,又沒有禮貌,這時候我們就會說那個孩子一點家教都沒有。要知道,過分溺愛一個孩子,不叫給他禮儀,不讓他知道廉恥,那是做父母的失敗,而一個在父母教給他之后還不知道,成年了也不懂道理,也不孝順,那是為人的失敗。
民間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一句很現實的話,用來形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它不僅叫我們要做好父母教子女的本分,也要盡一個子女對父母的本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這句話吧。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常自稱是龍的傳人,而且民間也有龍生九子的傳說,所以有時候也會將父母比作家里的龍,所以俗語里才會將老人比作龍,而向誰誰家窮這句話呢,也不難解釋。有些父母對孩子會過分溺愛,有時候犯了錯也不愿意說,長此以往,孩子就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將自己的錯怪到別人身上,有的父母甚至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一點兒苦,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以至于孩子長大以后什么事情都不會做,自然也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這么一來,生活肯定貧困了,要是家里還有多的兄弟姐妹,而其中最受寵的孩子,將來就是過得最差的那個,所以農村俗語才會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總是被呵護在羽翼之下長大的鳥兒,肯定是學不會飛翔的。
事實上,被偏愛的孩子往往都不孝順,老人總是溺愛那個孩子,那個孩子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過得貧困的時候,老人也總是會去接濟那個孩子,時間一久,孩子就會覺得不用工作也會有錢花,只要伸手向父母要就可以了,以至于到最后父母離開之后,沒有能力掙錢,整天無所事事,最終也是貧困的過完一生。
這句俗語其實是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加以警惕,不應該過分溺愛子女,而且家中有多個小孩的,更應該注重孩子間的教育公平,不要偏向一個孩子,而忽視另一個孩子。老一輩的人思想可能還比較頑固,但新一代的年輕家長更應該注意這個問題。
老人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看似無稽之談,但細想卻能看出老一輩的人總結在里面的智慧,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如果在小時候不注意教育,反而是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