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賽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都蘭縣一處夏季牧場,海拔3600米,氣候高寒。該墓地于2009年在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察中發現,墓葬的分布區域約2萬平方米,現已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年代約在唐代吐蕃統治時期。 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對該墓地進行了主動性發掘,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發現遺跡19處,其中墓葬7座,燒祭遺跡9處,殉牲坑2座、堆石遺跡1處。出土遺物較為豐富,主要有陶器、絲織品、金器、銀器、銅器、鐵器、漆器、木器、珠飾、綠松石器等共120余件。墓葬的形制、葬俗及隨葬品反映了多元的文化因素。 2019都蘭哈日賽墓地墓葬及相關遺跡分布圖 殉馬坑 本年度發掘的7座墓葬地表均不起封堆,兩座有打破關系的大型墓葬分布在墓地地勢較高的中心位置,小型墓葬呈扇形分布在大墓的周圍。其中一座大型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帶有臺階式墓道,外圍有“凸”字形土坯塋墻,南北長23米,東西約18米。墓室用祁連圓柏構筑,墓室與墓壙之間用厚約15-20厘米的木炭填充。 本次發掘最主要的發現是在兩座大型墓葬外圍發現兩處大型動物殉葬坑,牲殉坑位于大墓東側約15米,由西向東分別為殉馬坑和殉駱駝坑。殉葬駱駝是本次發掘中最特殊的一類遺跡,在以往發掘的都蘭吐蕃墓中均比較少見。共發現駱駝4匹,4匹駱駝姿勢各異,其中駝1呈仰臥狀,年齡約4-5歲、駝2側臥,年齡約4歲、駝3頭部-胸椎側臥,腰椎及盆骨仰臥,年齡>8歲、駝4側臥,年齡約7-8歲。 殉馬坑經清理共發現馬骨44具,馬骨疊壓較為雜亂,各個馬之間呈交錯疊壓態勢,在北側、南側馬骨均為四層,馬擺放姿勢以側臥為主,另有一定數量的側、俯臥相結合,最后還有少量的俯臥和仰臥,前后肢多彎曲呈“Z”字形。經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專家判斷,馬骨以雄性個體為主,年齡多9歲以上,并根據椎部病理現象反映,初步懷疑其有生前使用痕跡。 用大量的動物殉葬是吐蕃時期流行的苯教儀軌行為,人死一般用牛馬牲靈獻祭,殺馬動輒數十匹,多至百匹。通過獻祭動物這種方式,使死者的靈魂得以享受天國的喜宴。兩唐書中有“贊普死,殺馬百匹以行糧”的記載。1985年都蘭地區發現的最高等級的墓葬——熱水血渭一號墓有5條殉馬坑內共葬有87匹馬,此次發現葬有44匹馬和4匹駱駝的殉坑在都蘭地區亦屬罕見,反映了墓主人生前較高的身份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