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西省的考古專家們在山西運城市芮城縣東莊村遺址中,挖掘出了數量龐大的古文物,根據鑒定,這些文物大都是新石器時期生產的,距現在差不多有近5000多年的歷史。 在這些文物之中,有一個文物非常特殊,它是在一個爐灶之中發現的,外形酷似陶罐,又不是陶罐,因為它的底部有一個孔洞,兩邊中部偏上處也有2個對稱圓孔,根本無法用來裝水。 當時,專家們特意對它進行了測量,它的高度差不多15厘米,上口徑約5厘米,下口徑約10厘米,3個圓孔的孔徑均為2厘米。 之所以說這個文物特殊,是因為在場的考古專家們竟然都不認識它,大家都是第一次見到,甚至后來大家回去翻閱完現存的所有古籍文獻,都沒有發現相關的記載。 所以,當時大家都不知道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只好將它作為一件破損的陶罐進行處理。 這一晃就是十年,等到1969年的春節到來之時,當時主持挖掘該項目的負責人回到老家過春節,有一天他用煤球爐子做飯,結果受到家里的煤球爐子的啟發,突然想到之前挖掘出來的那個“陶罐”和這個煤球爐子有點像,會不會也是這種用法。 于是,在春節過完后,他立馬趕回實驗室進行研究。當然,這位負責人也不是突然就想到,而是因為在這十年里,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研究它,他也曾想過它是不是用來做飯的,為此他還專門按一比一的比例制作出陶罐的模型,來模擬使用情形,以此來推斷它的正確用法。 只不過在實驗的過程中,他發現這個陶罐太小了,無法用來生火,也根本無法煮熟食物。所以研究一直都沒有實質進展。但這次回家,由于煤球爐子的啟發,他覺得這個陶罐可能只是古人用來生火用的。 隨后,他回到實驗室后,在其他工作人員的注視下,將燒紅的煤塊放入模型中,隨后又放入一枚未用過的煤塊,再將蓋子蓋上,竟然發現這個陶罐跟煤爐有著驚人的相似。 因為,在這個陶罐里面,下面是燒紅的碳,上面是還沒有燒過的,只要把上面的口蓋住。由于里面的氧氣較少,所以很難把上面的紅炭引燃,但只要稍微打開蓋子,空氣流動進去,很快就燒著上面的碳。因為這個實驗,這位負責人推斷這個陶罐可能是古人貯存火種的工具。 其后,他們順著這方面進行研究,發現這個陶罐其口部較小,便于放置火種后聚火、排煙;其腹部有對稱雙孔,便于器內充入流通的氧氣以助火種燃燒;其底部不平且有一孔,既可以排灰,又可以讓少量空氣充入器內,促進空氣循環,保證火種在該器內的緩慢、持續燃燒。 在這種背景下,這個陶罐終于有了一個屬于它自己的名字——火種器。 根據考證,最開始古人類只能靠采集天然火種和“鉆木取火”,后來他們通過“持續燃燒法”將火一直保存下來。但是,這種存儲火苗實在太不方便,需要一直不停的燃燒才行。 于是,古人類又想出將未盡的火炭用灰燼掩埋起來,使余火處于低氧燃燒狀態,延緩燃料的燃燒時間,以保存火種。但這種方式仍然不太便利,而且容易引起火災,于是他們又經過長期的摸索,終于發明了這種便捷、實用的貯存火種的火種器。 據專家推測,火種器是這樣用的:先將燃燒的火炭放進這個火種器的底部,然后在其上面放入一些還未燃燒的黑炭,適度封閉口部并置其于空氣流通處,這樣木炭就在器內緩慢燃燒。 等到需要采用火種時,打開蓋子用口吹火,火便會燃燒起來。使用后,晃動火種器,排除炭灰并續上黑炭,然后再蓋上蓋子,放在空氣流通處。這樣,火種器便如同如今的火爐一樣,可以長久的貯存火種。 這個火種器的發明,不僅降低了火災發生率,并有助于火種到處挪動,其筒狀、透氣、漏渣、耐高溫等形制或特征,均被后世的火爐所繼承。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說鉆木取火是人類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么如何保存火種則是人類邁向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路程,而火種器的發明,無異于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高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