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千里淮水、黃河洪水,激流暗涌,浩浩蕩蕩,奔向入江的方向。 為了排泄洪水,揚州先民經過多年連續拓浚、開挖壁虎河、太平河、金灣河等河道,又建滾水壩、萬福橋、灣頭閘、芒稻閘等建筑物,奠定了淮水歸江的格局。 在老萬福閘邊至今保存著一塊完整的石碑,碑立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碑文《重建萬福橋碑記》,至今清晰可讀,講述著這座橋所經歷的滄桑歷史。 該碑詳細記錄了廖家溝的變遷:“揚郡之東,眾水潴焉。廖家溝故細流。”從中可以發現,鳳凰、壁虎諸閘之水潴積在這里,廖家溝本來只是很小的河流。“至道光二十年,浸寬百四十丈”,而為了便利交通,“鹽商包趙諸姓出資建巨橋,名曰萬福橋。為仙女鎮入城必經之途。”最初的萬福橋,位于揚州東約9公里處,在今萬福閘橋南100多米處,是一座跨越廖家溝的人行木橋,長152丈,兩端各建牌樓一座,題有金字“萬福橋”,寄托了人們對“萬福”的祈盼。 1853年,為了阻擋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的東進攻勢,地方政府竟然拆去大橋,以致于“居人以舟渡,風暴湍急,溺者多矣”。 歷經太平天國動亂的戰爭摧殘,揚州變為破敗的小城。太平天國起義被徹底鎮壓后,“洎同治甲子之秋金陵蕩平。”歷經波折,萬福橋重建工作才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中興名臣曾國藩親自過問:“丁卯夏節相毅勇候曾公使李大令克勤來揚勘估修造,而檄余(碑文作者程恒生)董其成。”碑文作者程恒生就是當地水利工程的官員,他主持重建工程,“前后凡十閱月,工及竣,共用銀二萬三千余金。” 1923年,揚州萬福橋因橋柱朽爛而倒塌,揚州往東方向交通嚴重受阻。1924年,經地方紳士商人籌謀重建,魏中蕃主持修復了萬福橋。 1937年年底,日寇入侵揚州。就在這年的12月17日,日寇首先押解揚州百姓充任挑夫挑運貨物前往仙女廟,在回揚州的途中,就在這座萬福橋上,橋的兩頭架設機槍,屠戮揚州百姓,除吉家莊卞長福一人急中生智,跳入河中逃生以外,其余419人全部遇難,制造了震驚蘇北的萬福橋慘案。這一座寄予了美好愿望和向往的“萬福”之橋,留下了災難深重的歷史記憶。 1959年,為了整治淮河入江水道,控制水位,開始了新萬福閘橋的建設,并于1960年,拆除了飽含沉痛歷史的老萬福橋。 新的萬福閘橋不僅保證了交通的便利,而且擁有了泄洪、灌溉、補給等多種功能。 為了系統整治淮河入江水,開始修建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從1961年開工,至1977年基本建成,具有灌溉、排澇、調水、發電、航運和提供城鄉生產生活用水、沿海墾區洗堿、沖淤等多種功能。如今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第一梯級站,江都站的作用經大運河輻射至京津地區。 2015年9月20日上午9時,位于揚州市區地理中心、江淮生態大走廊中心的世界首座雙層自錨式懸索景觀橋——萬福大橋建成通車,一條嶄新的萬福大道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獻給揚州建城2500周年城慶的一份大禮。 萬福大橋橫跨淮河入江水道主河道廖家溝,主橋為雙塔自錨式懸索橋,橋型融現代美與古典美于一體,總體風格為亭臺樓閣,設計獨特新穎,造型古樸典雅,塔樓飛檐翹角,古色古香,頂部的銅葫蘆寶鼎金碧輝煌,整個屋頂呈現揚州古典園林建筑風格,與揚州城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厚重氣質相得益彰。 老萬福橋已成為記憶,一座新萬福大橋,一條新萬福路,成功把江都和廣陵“兩個老城區”連起來,把廣陵新城和生態科技新城“兩個新城”連起來,大大縮短了西區新城、老城區、生態科技新城和江都區的時空距離。 萬福大橋成為俯瞰揚州古代文化、現代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果的觀光平臺;未來的廖家溝中央公園將是揚州的城市之心。萬福大橋位于廖家溝中央公園內,與連淮揚鎮高鐵站相鄰。連淮揚鎮高鐵建成后,這里將成為揚州的又一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是城市的地理中心、生態中心。 滔滔的淮水從這里奔騰入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輩巧奪天工的智慧在這里刻鑿出七河八島的壯麗奇觀……這里是江淮生態大走廊,這里是名城揚州新都心。 站在2500年的歷史節點上,一座見證時代榮光、書寫揚州新篇章的景觀雙層大橋:近百米高的萬福大橋巍然聳立。 萬福大橋,大道萬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