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胡小石的學者生涯與書法

     楊關橋 2019-12-11

    1

    胡小石祖籍浙江嘉興,其父為晚清學者、文學家劉熙載門下,劉氏之治學方法承乾嘉學派,以“小學”為基,進而研究“經、史、子、集”,胡小石畢生從事古文字學,當自幼受家學影響。

    胡小石 11 歲時,父歿,母以絡絲所得供其就讀私塾。曾參加科舉考試,得佾生。18 歲時考入南京兩江師范學堂預科,選擇農博科為專業,接受外來科學方法,著重分類與歸納,信奉達爾文主義。同時師從李瑞清(清道人)學書。1909 年(21 歲)畢業后直至 1917 年,為中學博物教員。期間,在采集動植物標本中不斷發現日本人所定我國動植物名稱的不妥之處,根據《說文》《爾雅》加以改正,從而對考訂之學興趣日濃。又經李瑞清介紹,拜陳三立門下從受詩學。1914 年開始治古文字學,考訂金文。1918 年至 1920 年,在上海為李瑞清家庭教師,其“小學”、“經學”及書藝等獲不斷深造,并得以向旅滬諸前輩請教,尤其師事沈曾植,學問、書藝深受影響。1920 年至 1922 年,受聘為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教授兼中國文學部主任,講授中國文學史及古代詩文,后以講授中國文學史馳名各地大學講壇十余年。其致力于研究楚辭與甲骨文字,亦自在北京時始。此后至 1949 年,先后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西北大學、金陵大學、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云南大學等校任教。其間,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隨中央大學西遷重慶,1945 年抗戰勝利后,重返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南京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直至 1962 年逝世。

    書法臨《北魏造像二幀》

    胡小石先生致力高等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其人生經歷將他成就為一位具有淵博學識、詩人情懷的書法家。

    2

    胡小石一生治學、治藝,于古文字、音韻、訓詁、諸子百家、佛典道藏、古文、詩歌、詞曲、小說、金石書畫之學,廣涉精研,多有成就。胡氏自 20 世紀 20年代初 34 歲前后開始致力楚辭研究。此后 30 余年,獨創新說,已出版或寫定講稿有《遠游疏證》《楚辭辨名》《離騷文例》《屈原與古神話》《楚辭郭注義征》等,于楚辭研究貢獻甚著。文學史論著作又有《中國文學史講稿》《唐人七絕詩論》。胡氏講授中國文學史及剖析唐人七絕詩,精辟獨到,享有盛譽。此外,曾講授陶、謝詩與杜詩,發表論文《張若虛事跡考略》《杜甫北征詩小箋》《杜甫羌村詩章句釋》等。又曾竭數年之功,鉆研聲韻與訓詁之關系,于 1935 年著成《聲統表》,晚年又著《廣韻正讀》一書,未及完稿即去世,而遺稿經“十年浩劫”不知去向。

    胡小石自作古近體詩,出入六朝及唐、宋諸大家,并具自家風采,又兼工詞。晚年曾將所作編成六卷:卷一題《磐石集》,存 1937 年抗戰以前所作古今體詩;卷二題《峽林》,存抗戰初期旅舍重慶時所作古今體詩;卷三題《無同沙語》,存 1941 年移家江津縣白沙鎮以后所作古今體詩;卷四題《蜩樓草》,存 1945年抗戰勝利、重返南京以后所作古今體詩;卷五題《東風堂集》,存新中國成立以后所作古今體詩;卷六題《夏廬長短句》,存畢生所填小令。胡小石逝世后,次子楊白樺又廣為收羅,成詩詞全集,欲出版未果,后經“十年浩劫”,下落不明。1972 年,門人吳白匋曾發愿重行搜輯,歷數年,從師家屬與同門弟子處以及報刊上抄得古今體詩 251 首,詞 19 闕,附印胡氏文集之后。胡之詩詞,在其書法作品中尚可讀到一部分,此正是其書法作品文字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

    胡小石于古今文字及金石考據成果更著,畢其一生精力所聚,著有《金文釋例》《甲骨文例》《讀契札記》《卜辭中之 Q 即昌若說》《書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印本》《說文古文考》《壽春新出土楚王鼎考釋》《安徽省立圖書館新得壽春出土楚王鉈鼎銘釋》等。上世紀 50 年代初又為南京大學研究生講授“《說文解字》部首”,成講稿《說文部首疏證》。又有《文于二氏所藏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校字記》等。

    為曾昭燏臨《王羲之書》

    胡小石治學,深受其鄉先輩沈曾植的影響。沈嘗謂胡云:“嘉興前輩學者非有真知灼見,不輕落筆,往往博洽群書,不著一字。”故而,胡小石讀書甚廣,鉆研功夫甚深,而發表文章不多,凡有心得常作札記,或書于簡端,或書于小筆記本,甚至書于片紙上,往往寥寥數語,啟發性甚大,有非他人千百言所能到者。惜身后不久即遭“十年浩劫”,散佚殆盡。前列著作、論文,大多為其授課講稿,有的后經本人整理出版或發表,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其身后由弟子們整理問世。1979 年,南京大學曾編印《胡小石文錄》第一輯,上世紀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胡氏的論文集、續編、三編,集中展示了胡氏多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

    在書學研究方面,胡小石造詣亦甚深。然因各大學不設書法課程,未作講授,直至 1934 年,金陵大學成立研究班,胡氏創設“書學史”課,然親授一次后未再續開。1943 年在昆明,曾應西南聯大之請,講授《書學史》中“漢碑流派”一章。此后直至 1960 年,應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之邀,舉行書法講座,題為《書藝略論》,全文在《新華日報》上發表。次年,接受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建議,著手撰寫《中國書學史》,然寫至二王書法部分時宿疾發作,于 1962 年初病逝,而遺稿后經“十年浩劫”,不知去向。我們現在研究胡小石的書學思想,只能以《書藝略論》為主要依據了。

    《書藝略論》分為三個部分:一為文字變遷;二為八分在書藝上之關鍵性;三為學書諸常識。書法是由實用的文字書寫發展而成的一門藝術,故書法與文字、書體與字體具有不可割斷的關系,所以研究書法必須明文字源流變遷,通古文字學。在第一部分,胡氏以典籍與實物相參證,論述了文字及字體演變的軌跡與規律,從中可見其對古文字學之精研。然限于歷史條件與實物資料的欠缺,胡氏將秦二世元年詔版文字之“化曲筆為直筆而更簡易可速書者”認定為“當時新興之所謂隸書”。12 年后,郭沫若發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也持相同的觀點。隨著 1975 年《睡虎地秦簡》的出土和 1980 年戰國《青川木牘》的出土,隸書的名實問題才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隸書實從春秋戰國的大篆(古文)草體中脫胎而成,并非承小篆而變。小篆是為適應莊重用途的需要,從大篆變化而成(構造較大篆有所便易,而形態則較大篆愈趨規整),隸書則是為適應趨速省便用途的需要,從大篆中變化而成的,它先于小篆自成體貌,而至兩漢,脫盡篆意,隸法更趨規范,且風格眾多,達到鼎盛。

    此文第二部分為“八分在書藝上之關鍵性”。胡氏所謂“八分”,即言波磔完備之漢隸。他說“‘八分’者,非言數而言勢”。鐘、王書法之異,“即二家書體中所含分勢之多寡懸殊也”。他認為“鐘、王而降,歷代書人每沿此二派以為向背”。可謂看透關竅者。

    第三部分為“學書諸常識”。依次論述了毛筆、執筆、用筆、結體、布白、時代與作家諸問題。關于毛筆,他根據仰韶文化彩陶花紋推斷,“筆之使用,至晚亦在新石器早期”,極有見地。20 年后的 1980 年,甘肅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中出土的新石器早期彩陶上有毛筆彩繪帶紋和線紋及具有早期文字性質的 10 余種彩繪符號,為其論斷補充了實證。

    關于用筆,他認為要首辨方圓,次辨輕重,并強調:“凡用筆作出之線條,必須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須有豐富之彈力。剛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須如鐘表中常運之發條,不可如湯鍋中爛煮之面條。如此一點一畫始能破空殺紙,達到用筆之最高要求。”其書法尤強調點畫用筆的彈性節奏,剛硬挺勁,習用硬毫,正出于這一觀念。

    關于結體,胡氏分縱橫、偏旁、欹正三個方面論述,并認為辨明縱勢或橫勢為首要,此論來自學書實踐之體驗。胡氏將布白歸納出三種基本方式,即縱橫行皆不分者、有縱行無橫行者、縱橫行俱分者。此論自胡氏首出,頗為簡明精要。然其論縱橫行俱分者,謂“其最早之例,當推周初之《大盂鼎》”,查商祖庚祖甲時期牛胛骨刻辭、商武丁時期牛胛骨文《四方風名刻辭》、商帝乙帝辛時期《小臣墻牛骨刻辭》中殘存十八天干地支表,皆為縱橫齊整的布局。此為胡氏失考之處。

    最后論時代與作家,文末,胡氏有一段極為精辟的議論:“嘗見昔人贊美文藝或學術之高者,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此語割斷歷史前后關系,孤立作家存在地位,所當批判也。今易其語曰:‘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展古人;后不同于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誠賢達之論也。”

    胡小石的書論,存世還有一部分跋文。此外,其平生臨古甚勤,往往隨手臨來以應索請,有各體與各種風格流派,而落款時并不注明臨何帖,然多加簡要評語,隨感隨題,涉及書史、書家、書體、風格源流,或考證真偽異同等,極為豐富,亦可見其書學思想。

    3

    胡小石的一生,首先是一位學者,其次是詩人,書法為其末事。故學術著述為其主產品,貢獻最著,大量書法的臨作與創作為其副產品。又因其學識淵博,并有詩才,故其書法在厚重補拙的金石氣中透溢出學問氣與詩韻,這一點使其書法本有的較重的作家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掩蓋和調解。

    胡小石是一位全能書家,學書涉及篆、隸、草、行、真各體,篆書又兼甲骨文、商周及秦漢金文,隸兼漢碑、漢簡,草兼章草、今草,又于漢魏兩晉簡牘文書殘紙及鐘繇、二王以至唐、宋、明、清諸大家真、行、草書廣為取法,并筑基于南北朝碑版,這一書路本得自其師清道人的指導并受沈曾植的影響。

    胡氏自言,少時楷書曾學顏體,陷于板滯,行書碌碌從眾。入兩江師范后,得李瑞清指導,始學北碑《鄭文公碑》與《張黑女墓志》,于《鄭》取其堅實嚴密,于《張》取其空靈秀美。自習《流沙墜簡》,始明兩漢隸分、章草與魏晉楷書、行草之真相,而書法大進。當時遜清遺老云集上海,與李瑞清過從甚密,其中有嘉興沈寐叟精研帖學與金石文字。胡氏執同鄉后輩禮拜謁之,得其器重,時獲教誨。同時,李、沈兩先生在當時久負精鑒之名,以書畫碑帖登門求其審定、題跋者絡繹不絕,胡在旁得以廣覽珍品,飽聞篤論,其日后講授歷代書法之源流正變與鑒別名家書畫之真偽優劣,皆在此時打下了基礎。當時,胡氏常繼李瑞清所作題跋后,自書心得,此可于石印《金石蕃錦集》中見之。可見,胡小石自考入兩江師范學堂后,師從李瑞清,繼而又得沈曾植指教,對其一生書法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為其書法風格定下了基調。

    書法《懷汪采白》

    胡小石少時字跡已不可見,現尚存其 1908 年在兩江師范讀書期間所書《生物學筆記》,確乎其自述所謂碌碌從眾者,尚無明顯接受李氏教導的痕跡。1913 年《詩稿》中的小行楷書則分明為北魏《張黑女墓志》的體勢筆法。1918 年行楷《上李瑞清書》,體勢于《張黑女墓志》中又合以《流沙墜簡》一書所錄部分魏晉殘紙書法的筆意、氣韻,然用筆于流暢中常出浮弱之筆,在長直畫、長撇畫上尤其如此。這種稚嫩現象,在一個書法家青年時代的作品中屬正常現象,重要的是此時的胡小石取法高古,其氣息、情調能上探魏晉,實難能可貴。胡氏在這前后幾年的行草書用筆圓健流暢,結字體態則表現為北魏墓志書法的行草化,如 1916 年、1918 年的《文稿》和《古磚瓦文字考釋手稿四則》。而其 1919 年 32 歲時所書《贈筠盒三世叔五言聯》,行楷書兼草隸意趣,分明是以北碑體格合以漢魏簡牘、魏晉文書殘紙的筆勢與氣韻,從而其大字書法在形式感上兼有了金石氣與書卷氣 ( 此處非指學問氣 ) 的審美內涵,即其上世紀 20 年代將王獻之《十三行》小楷臨成大字條幅,也具有這種形式感。可見青年時代的胡小石即表現出遠在時輩之上的審美識見、藝術境界以及藝術靈感,遺憾的是其書法個性風格的演進,未能沿這條書路進一步拓展、完善,而是以其對北魏墓志體勢、筆法日益深入且全面 “純化”的效法所取代。

    上述對聯的上下款行楷書與《上李瑞清書》同一筆調。至 1926 年所書《同翔冬、仲子游北湖詩軸》,用筆頓挫加重,動勢加強,且字態開張,其風格雛形已成,然用筆圓潤依舊,尚未強化方切形態。另如 1927 年隸書《璧月常滿》的落款行書、《真草二體臨古四屏》落款、題跋的行書皆同類。

    胡小石最具個人風格的行楷書和行書成熟于上世紀 30 年代。如《奉贈星君詩軸》,用筆尚偏于圓,而《臨鐘繇書卷》《詠海棠、辛夷二首軸》及《臨黃山谷書》等則變為直折、頓挫處方硬挺勁,在強烈的動勢中兼有圓意了。其后,這一體勢、用筆成為其風格模式,至晚年的行楷、行書以至行草中未見有新的變化與發展,這也反映出他對自己 30 余歲時形成的這種風格十分自豪,以至固守終生。胡小石平生作草書甚少,今所見有 40 年代在四川江津白沙時所書《人間何世,知也無涯》一聯可謂其純草書之極品,字勢、筆法仍為其慣式,而筆力之雄健、動感之激越、氣勢之豪放,令觀賞者振奮、驚嘆。

    胡小石習篆,是 30 歲后在上海為其師清道人的家庭教師期間,“朝夕相處,親得指授”,而現今所見其甲骨文、金文書法作品最早者為上世紀 30 年代其40 歲以后所作。此后直至其逝世前一年 (1961 年 ) 尚常臨兩周金文。然前后有重大改變。胡氏從李瑞清得筆法,臨西周早期金文用方筆,西周晚期至東周金文用圓筆,但李氏筆法無論方圓,皆以用筆向筆畫兩側頻繁地作“S”形曲線頓挫以求古拙,即吳白匋在《胡小石書法選集》前言中所說“創用澀筆,行筆有頓挫”。此等筆法,雖可謂“創”,然其審美效果做作之至,實由李瑞清對兩周金文線條性狀的錯誤感受而產生的錯誤筆法。胡小石 30 年代諸多金文作品亦效仿此法,即臨《秦詔版》亦如此,更顯得做作。而 1939 年為其次子楊白樺所題《白花堂題額》,無論圓轉、直折處,皆十分爽暢,與其師迥異,可見當時已在作新的思考。再看 40 年代所書,如《四體書臨古四屏》中臨西周初《師父鼎》一屏及《胡小石書法選集》第 58 頁所刊兩件作品,率直爽暢的運筆以少量的波動頓挫作調節變化,形成自己不同于其師又優于其師的篆書筆法,既沉雄古樸又有自然韻致。至其晚年所書,皆以此法為之,形成自己的篆書風格。

    胡小石對隸書的鉆研,亦終其一生。初從李瑞清教導,自《張遷碑》人手,繼而又兼習《禮器碑》《衡方碑》《乙瑛碑》《曹全碑》《武榮碑》等漢碑名品,求融會貫通,唯不學《史晨碑》與《熹平石經》,謂其過于平整勻稱,為分書中之館閣體也。今見其隸書作品遺存,往往于《張遷》《衡方》《乙瑛》諸碑之方正端莊中多少兼有漢簡隸書之筆勢、意韻,蓋亦為發揮其藝術情趣,避免落人“過于平整勻稱”,如所書《( 詩品 ) 語卷》和《過盧溝臨汾曲六言聯》。同時,胡小石又常作以漢簡意趣為基調的隸書作品。自 1914 年羅振玉、王國維在日本編著出版的《流沙墜簡》傳回中國以后,便成為胡氏終生常相為伴的重要法帖。其“謂學書,最好臨摹墨跡”。《流沙墜簡》中所錄漢簡書跡,正是漢人書法之真相,以此作為參照學漢碑書法,正有去偽存真之功效。而參入碑意學漢簡,又可避免生浮滑之病 ( 漢簡書法流美而又厚樸勁健,今人學其書則易得前者而失后者 )。胡氏以碑入簡,乃以拙致樸,成自家風采,如所書《贈鎮藩仁兄隸書軸》《漢人打油詩軸》《屈原〈橘頌〉隸書卷》《李白詩句軸》《〈楚辭〉隸書軸》《試酌方興聯》等,皆為佳作。

    胡小石一生學書十分勤奮,涉及各體及各種風格流派,包括歷代金石遺存即碑、帖、墨跡,致力于融合變通,然其基本立場在碑系書法,其審美觀念是以金石趣味為尚的,故其個性風格重雄強、重拙樸,有凝重感,在此基調之上追求靈動、奔放的氣韻,其對刻帖、墨跡的臨習取法,是為糾學碑系書跡易出現的板滯、生強、做作之弊,以求達到揚碑書之長,而以帖和墨跡之韻補其短的目的。這一觀念與思路及其實踐也是承自其師李瑞清與沈寐叟的,其個人書法風格中也明顯具有其師尤其是李瑞清書法的成分。

    胡小石的一生實踐沿著其師道路拓展、深入,糾其師之偏,努力去完善形式及技巧,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其書法以碑、帖、墨跡兼容互補,立足于碑,而使碑書筆法活躍起來、豐富起來,獲得很高的審美價值,有超前啟后之功。胡小石于篆、隸、真、行、草全面鉆研,皆達到了不同凡響的高度,而貫穿其各體書的基本筆法是以折為轉,節節推進,起筆、收筆皆側鋒方切,然方筆見凝重之意,如鋼筋之質。筆勢則具波曲之意,欲駐則駐,欲馳則馳,留放互相作用,沉凝處不拘滯,放縱處不輕滑,雄強的筆力賴富有彈性感的運筆節奏而表現出來,這與清道人寫金文、魏碑的抖曲筆法已有本質的區別。

    胡小石兼善各體,然以行楷、行草書最為擅長,而甲骨文、金文的凝重古拙成為其筋骨內質。胡氏的行楷、行草書以南北朝碑、志、造像記為筆法與結字法的根本,此類書法本在隸、真之間,為鐘繇一系體勢、筆法在形式和風格上的進一步開拓與變化,這一類書跡尚存有明顯的隸書遺意,此即“古意”之所在,這在本精通漢隸(包括漢碑與漢簡)的胡小石來說,把握和變通起來當然更為得心應手。

    胡氏對南北朝碑、志的取法,側重于結字緊促嚴整、章法井然有序、點書用筆法度完善的作品,這是南北朝至隋代碑、志中的正宗一路風格,出自書法功底較好的民間書手和未留名的文人士大夫書家之手。從其書路可知胡氏在書法藝術上所持的正宗觀念、法度觀念與追求完美的審美傾向。他通過大量的臨古與創作,建立起來自古人又摻和著自己的獨到理解與創造性發揮的碑書法度,在這種程式化很強的表現形式中,他以用筆上的波動走勢和字中一二筆書向張揚,使字態活躍起來。實踐的結晶——大量的精妙作品證明了胡氏這一努力的成功。

    與此同時,胡小石也兼學鐘繇、二王的小楷,但其基調是保持南北朝碑、志的法度與趣味的。而在行書(行草)方面,因南北朝碑、志中無此體作品可供師法,故大量臨習二王及宋代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草書則取法大王與孫過庭,但其基本筆法與結字的大勢仍不離其碑書慣式。碑書之長本在單字完善而非連綿一氣,鉆研碑書至深的胡小石,在臨習古人行草與草書時,對其連綿處往往加以減弱與改造,使之順應自己的運筆習慣,如其臨傳為王獻之所書《中秋帖》和《淳化閣帖·卷三》所刊王徽之書即十分典型。這一折中現象,使其行草書具有了自己的風格。其臨王羲之草書亦如此。而臨字形端整、筆面起止用筆多比較完善、近于楷書的行草作品如《臨米芾書》,則較易發揮其筆法特點,并且其激蕩的運筆節奏與米書亦頗有相近處,故臨起來頗為得心應手。

    胡老 行書作品

    胡小石喜作大幅、大字,亦以大幅、大字最享盛名。六尺、八尺、一丈、丈二的大幅對聯以及匾額等,所作擘窠大字,雄渾蒼勁,氣勢宏大,可令觀者精神為之振奮。而其所作小字行楷、行草字雖小,亦具雄暢之氣,甚見個性特色,善作小字者往往不易致此。如《致鐵芝先生函》、致其長子胡令德數函以及《跋林散之山水畫卷》《跋張瑞圖書》等題跋,可欣賞到其小字之風采妙趣。

    前文已述及,胡小石的一生,首先是一位學者,其次為詩人,書法為其末事。盡管如此,前二者與書法一藝卻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詩情為其書氣息、意境的重要內蘊,而其一生致力不輟的金石考據、古文字學可謂書法藝術的相關學科。諸如此類的學術著述為其一生的主產品,書法作品為其副產品,兩者的關系往往表現為互促互補。比如其研究甲骨文、金文、石刻遺存,在識字、句讀上所得正確認識,以至對其器物銘文書法意趣上所獲得的審美感受,對胡氏的書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給予了諸多的助益,但同時也產生了制約作用、副作用,以此造成胡氏個性書法特有的局限性。

    胡小石在長期從事的考證工作中養成了嚴密的邏輯思維定勢,其嚴格的以至于“斤斤計較”般的審物處事習慣必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他在書法方面的師古與創作,故其作品,尤其是篆、隸、行楷,在用筆、結體與章法上程式化很強,而行草和草書更難以達到盡情任性的隨意程度 (行草和草書正需要追求藝術美意義上的“隨意”)。其書法的用墨往往也較濃而干,不求墨韻之變化,與上述幾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其書法在形式美感上顯得實在有余、虛和之韻不夠。

    胡氏書法的個性風格早在上世紀 30 年代其 40 余歲時即已成熟,此后至74 歲逝世,30 年間未再有新的變化,守成以至結彀很固。此后他也常臨各種風格流派的古人佳作,但基本上均是以既成的個性筆法去臨寫,故在面貌上均大同小異,對碑、帖原有的種種妙處不再去細心品味和攝取了,不然,其晚年還會在保持其個性風格基調的前提下時出新意,使其書法藝術具有更豐富多變的審美內蘊,更加耐人尋味。不過,我們今天似乎也不應如此苛求于前人了。

    (作者徐利明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 亚州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精品自在线拍免费|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少妇粗大进出白浆嘿嘿视频|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软件|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小12萝8禁用铅笔自慰喷水|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 亚洲男女羞羞无遮挡久久丫|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日韩av|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女人十八毛片A级十八女人|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一区成人av在线|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好男人社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五月天| 精品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亚洲2019中文字幕| 好深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 野花免费社区在线| 欧美孕妇乳喷奶水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 中文字幕AV无码人妻| 中文字幕一卡二卡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