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都明白教孩子學會"共情"是件好事,能給孩子成長成熟提供很大的幫助。但是,很多人會陷入誤區,造成"共情泛濫"。 過度感同身受,被稱為"共情泛濫"。這不僅是行為上沒有尺度,情感上也沒有界限。孩子總會因為他人的情緒,讓自己背負很多不必要的壓力。 孩子"共情"的核心:體驗他人的情感共情,又名同情或移情,即指同理心,與心靈解讀的涵義相似。 共情指的是孩子能夠理解或感受到他人的經歷或感受,能夠將自己置于對方角度體會不同感受的能力。通俗來說就是"感同身受"。 學會共情,意味著孩子需要:1、明白自己處于社會結構中,無時無刻與身邊的人發生關聯。 2、能夠理解他人可以擁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3、能夠識別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感受:愉悅,驚訝,憤怒,悲傷,委屈等等。 4、明白他人在特定情況下的感受及其原因,例如在火車站看到他人與父母好友道別時會有悲傷、不舍的情緒,或者比賽取得落后的成績,其他同學會感到失望等等。 5、學會主動給與他人恰當的安撫性回應,例如看到朋友難過會過去給他一個擁抱,說一句安慰的話,或者拿玩具來安撫朋友。 避免共情泛濫:把握好度很重要共情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交友能力、社交圈、愛情、婚姻、家庭等的質量。然而,共情泛濫會給孩子成長、發展的質量帶來負面影響。
不要采用同情的方式,一味呵護孩子受傷的心。 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以為自己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用"共情"去教育孩子,實則是在"同情",給予孩子過分的保護。 這是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孩子摔倒了,父母就馬上抱起孩子,立刻安慰他:"哎呀,寶貝一定好疼吧,媽媽也會讓你心疼,我來抱抱你。" 這樣的做法看似站在孩子這邊,了解了孩子的情緒,也及時給予了撫慰。但是,這實際上是同情,并不是"共情"。 過度的呵護只會讓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下,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其結果也是讓孩子感覺越來越疼,過分關注負面情緒,以后會變得"共情泛濫"。
具有共情能力當然是好事,但是錯誤地理解共情,可能會使得孩子"共情泛濫"。 "共情泛濫"中常見的一種錯誤做法是:一味縱容。 任何事情要有一個尺度,如果沒有界限感,那么就算我們是從好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別人,實際上會縱容孩子無法無天的行為。 在另外一方面,孩子有獨立的思考,他們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去消化情緒,家長最好的做法是陪伴和引導。 很多孩子從小被父母教育要學會共情,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共情需要寬容大度,不要與他人斤斤計較。 但是,孩子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自己總是通過退讓理解別人,即使自己受到了傷害,也會不自覺地給別人侵害自己的一個合理化理由。 培養共情能力:提升孩子未來競爭力總的來說,從小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十分必要,并且有法可循。雖然每個家庭或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是大致可遵循以下做法:
在小寶寶6個月大時,他就已經開始逐漸建立社交參考,也就是說孩子從小就會通過父母或身邊親朋好友對其他人的反應來建立自己的社交反應。 據此,家長應該給孩子作榜樣。在平常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多理解他人,讓孩子明白特定情況下的具體感受。
盡管家長很想教會孩子共情,親子間建立的情緒連接,可是很多人總是去通過說教和講道理來糾正孩子的行為。 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要有共情能力就應該教育他理解父母的苦心,所以常常就會不自覺地開始對孩子說教,一味讓孩子理解自己,總說:"你怎么就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呢?"。 首先,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的時候,大腦處于非整合狀態,負責思考的大腦部分已經無法有效進行共情了。 此時,父母說道理會讓孩子更難聽進去,難以理解和消化,這無疑給培養孩子共情能力添堵。
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共情是非常重要。要想孩子學會真正的共情,首先就要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和利己主義,學會關注周圍的人和事。 當孩子與他人一起玩游戲的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他人。或者,孩子去秋游,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吃自己的零食。 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往往能夠充分地理解別人并贏得別人的理解,因此更能和自己、和別人愉快地相處。
在親子關系中,共情是家長與孩子情感連接的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家長要做好"換位思考"的榜樣。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要求家長放下自己的評判和情緒,全身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具體可以通過游戲互動來進行"換位思考"。比如可以扮演一個情景劇。由孩子扮演正在做家務的孩子,由爸爸扮演正在玩游戲的孩子。或者,讓孩子扮演上課的老師,父母充當學生等等。 要注意的是,家長不僅要去去覺察孩子直接用言語表達的內容,而且要覺察孩子非言語傳遞的信息,比如孩子的聲調、語速、表情、動作、身姿等等。
家長需要教育孩子接納家人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要能夠去理解彼此情緒的涌動。 通過接納,孩子和家長的情緒就可以對接并流動起來,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欣賞和尊重他人。 當孩子受了委屈哭訴的時候,不要訓斥孩子:"一個男生哭什么哭,小小挫折都受不了,以后怎么辦。"相反,家長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緒,要及時安撫孩子:"原來是這樣啊,寶寶真不容易。"
比如,孩子對穿衣打扮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在引導的同時尊重孩子的選擇。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優勢,關鍵在于家長會不會去發掘。多欣賞孩子,點出孩子的優點,也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積極向上。 此外,還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在傾聽的過程中,孩子得以充分體驗自己的情緒,并確認自己被理解。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學會了傾聽和理解他人。當父母工作回家很累,孩子會主動地給爸爸媽媽斟茶,說一句:"工作辛苦了。" 人的情商水平不盡相同,它取決于人對他人的情緒解讀能力,而情商的核心成分就是共情。 很多家長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讓孩子辨別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緒。 但是家長要避免孩子過度的、無界限的感同身受變成"共情泛濫"。而在面對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最好能提供支持,但是不能盲目越界,教會孩子尊重他人面對情緒的個人空間。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