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明太祖朱元璋對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數次招撫不成后,他開始部署武力攻占,在朱元璋的部署中,明軍兵分兩路合擊,由傅友德、藍玉、沐英會師湖廣西進;郭英、胡海洋率軍從四川南下。 在明軍云南之戰中,元軍節節敗退,洪武十五年年初(1382年),元朝末代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自殺身亡。元梁王死后,沐英、藍玉、傅友德分兵掃蕩各地,不久全滇正式官宣平定,這件事在歷史上稱之為“明軍平滇”,之后不久,沐英被明太祖安排世鎮云南,自此明王朝開始對云南大片區域實行有效統治。 明軍攻入云南在當時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歷代以來,中央政權對云南的統治一直處于不穩定統治的狀態。從漢武帝經略云南到明太祖平滇的一千多年里,中央大部分對云貴一帶發動戰爭是為了獲得名義上的歸屬或者是說宗主權,甚至于在這段時間內,還出現了諸如南詔國、大理國等割據政權。 明黔寧王沐英像 云南長期游離于中央的根源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這短短的十六個字概括了數千年來中央政權對云南的歷史,從戰國時楚國設立黔中郡,又派大將莊蹻入滇開始,開始了對云南的經略,之后的漢、唐都對云南有想法,但一個沒能深入統治,一個因為吐蕃的威脅支離出了一個南詔國,到北宋時,宋軍甚至連大渡河都沒過就和云南握手言和了。 到明王朝時中央王朝才算能對云貴高原大部分地區進行有效統治,從楚國設置黔中郡開始到明朝初年,也有一千多年了,而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君王的不重視 《續資治通鑒·宋紀》里記載了這么一件事:
這也是宋揮玉斧的由來。云南,在趙匡胤眼里不過是難以統治的化外之地罷了,而在中國古代,持趙匡胤相同看法的君主并不在少數。 兩漢時,中央王朝雖然對云南的統治并不深入,但至少有郡治實行輻射統治,《后漢書·地理志》記載:
甚至到了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的建寧、云南、興古交州的永昌共四郡改設寧州。寧州統括今天大部分的云南地區。 《晉書·地理志》、《宋書》、《南齊書》等都還有記載寧州的幾個郡,但在之后卻幾乎絕于史書,由于向來中央對云貴的統治不深入以及放任自流,在那時基本上南朝已經選擇放棄了云南和貴州大部分地區。 西晉寧州圖 自成一體的地緣 云貴高原的地形很獨特,且高原上方群山縱橫,起落極大,因為地殼斷裂而陷落成的山間構造盆地,最初積水成湖,后淤積成平原,這在云貴地區被稱為壩子,這樣的地勢給了云南獨立而又優越的農業條件,這是割據的基礎。 而且,云南的地形天然形狀就相對突出,從云南往北到四川,北面是峰峰相連的橫斷山脈,從西北進入云南的道路崎嶇不平,很難進入,而往南到越南老撾、往西到緬甸,也都有很明顯的地理阻隔。 即便是相對平坦的云南—廣西、云南—貴州等通道,又多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與中原政權形成了一道完美的緩沖,這種現象到明代中后期仍然沒有改變。 與李化龍合力剿平播州楊應龍叛亂,徹底消滅了盤踞播州八百余年的楊氏土司的貴州巡撫郭子章在《黔記》中說:
在這里放一張云南不加建筑物標注的地形圖,就能發現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云貴高原地形圖,地理阻隔幾乎是云南省界 經略的根本:蒙古人的努力地理上的阻隔帶來了文化上的阻隔,自南朝放棄云貴地區以后,自元軍入滇已經有了七百年。從南詔到大理的數百年里,云貴一帶已經孕育了區別于漢地獨有的文化,這給明初的治理與統合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好在百年不到的元朝雖然沒對文化方面產生太大撼動,卻先一步對大理的行政機構改革,為明朝徹底結束云南游離于中央的狀態打好了基礎。 蒙古滅大理國時,或是出于統治的無奈,一向習慣下狠手的蒙古人卻一改以往的作風,保留大理王族段氏對于云南的統治。 在云南建省之后,賽典赤用三十多年的時間,清除云南各部殘余,想要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統治,將軍事單位萬戶府、千戶所改置路、州、縣等行政單位。
在這個基礎上,元朝遷移契丹人、色目人遷移到云南居住,同時派遣宗室梁王鎮守昆明,后來元朝還以云南為基礎同蒲甘王朝作戰。 但由于當地勢力太過復雜,也只能與當地土司和光同塵。元政府統治下的云南,雖有行省之名,但實際上國家的觸手并沒能伸到云南的基層,云南的基層統治還是以土司為主。 昆明滇池 明太祖的眼光:云南入吾轂在元朝手里接手云南的明太祖朱元璋,顯然對先前政府對于云南近乎羈糜的統治并不滿意。不得不說,朱元璋的眼光是相當毒辣的,要徹底將云南納入統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打散原本段氏在云南的根基和統治。 二.則是要將云南獨立的文化不人道的消滅掉。 三.在云南核心統治區以外設置屏障。 段氏統治根基的摧毀 在平定云南之前,明太祖朱元璋首先命令傅友德、沐英等人在平定云南戰役中拒絕段氏割據的要求,在元梁王自殺以后,傅友德也的確是這么做。
同時在攻下云南之后大軍留守,同時布置部分兵力作為長期鎮戍力量,分散云南各地,改變元朝對于云南的輻射統治,統治建立基層組織取代部分原有的基層組織。可以避免像唐高宗設立熊津都督府后很快丟失的情況。于是,明太祖下了這么一道詔令:
這道詔令沿襲了明軍一貫對于新占領地的做法,以平定云南軍中的地方衛所軍留鎮,加上元朝殘留的軍力輔助,分控各大城市及軍事要塞。此時明朝的衛所制度已經成型,都司和衛所獨立于行政機構,作為軍事機構從基層起獨立存在,不作民籍管理但都司兼管民事。 此時江西、浙江、湖廣、河南、四川都司兵成建制的搬運到了云南,形成了新的地方組織,不同于元代統治集中于昆明,但幾乎所有路、府、州、縣的官員,基本都由原來的民族首領擔任。在朱元璋的組合拳下,段氏被徹底打散,都司兵大規模滲透云南地方,同時各州府縣設置流官,云南大片地區開始被中央實際統治。 明代云南布政司(不含“三宣六慰”) 移民實滇,沐英暴力消滅文化 主導平定云南的傅友德在戰役結束以后,發現云南地區圖籍失考、殘兵不存,這種情況下,他向皇帝朱元璋建議要加強中央對云南的統治,仍然是要設置衛所,屯留重兵駐扎。 朱元璋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他給在云南的沐英下了一道詔書: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將云南錯綜復雜的勢力徹底收服,推行中央制度各項制度,加強中央統治,他決定延長將領的駐守時間。留下沐英主導云南各項事務,同時傅友德、藍玉等也暫時留下處理平滇的諸多事宜,次年還朝。 當時的云南,實際上有著相對獨立的文化,在南詔、大理六百年的統治時間里,以漢字的偏旁部首創立了方塊文字僰文,有著大量的典籍,論及與中央的淵源,遠不及“詩書典章俱與內陸同”的安南。 雖然暴力摧毀文化在今天并不提倡,但在當時確實是最有效也是最快的辦法。為了讓云南完全納入中央統治,在三人共同在云南期間,明軍發起了大規模的文化毀滅行動,將南詔、大理數百年來用僰文寫成的史書、典籍盡數搜集毀滅,將云南地區發展為獨立政權的文化條件徹底扼殺。 而傅友德、藍玉班師以后,沐英鎮守云南的考察期內,沐英治理云南的成果可以說相當喜人,除了剿滅了數次土司叛亂以外,沐英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主持了遷徙人口、建設軍屯等工作,數百萬人從南直隸(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廣等地進入云南,這一舉措改變了云南的人口比例。 從此之后,云南少數民族雖然眾多,但漢人始終是多數,再加上對于文化上的消滅,漢文化在少數民族中也日漸成為主流。 同時明朝政府調整了對云南的管理方案,將云南險要之地劃歸其他省份管理,今天的昭通市和曲靖市大部地區劃給四川來管理。此后的云南,再無割據的能力。 最后的保障:云南外徼 在沐英的不懈努力下,這些舉措順利實施,成功改變了云南地區的民族比例,完善了明朝在云南的鎮戍體系。 但以太祖朱元璋的性格,比然想要事事有保障。這樣一來,以云南內陸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由土司管轄相結合的統治方式正式確立。 元代云南賬面疆域廣闊,但實則大多數地方以羈糜為主。明代在這方面并不滿足,除了要實治云南核心地帶以外,從明太祖到明太宗期間,明朝在元代云南的基礎上又設立了大古剌、底馬撒、底勿剌等三個宣慰司,“三宣六慰”成型,明朝疆域賬面上包括了今日的緬甸。 明初“三宣六慰”圖 以“三宣六慰”形成的云南外徼,是明代云南核心地帶以外的羈縻統治地區。明朝洪武年間,在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還設有南甸、干崖、麓川平緬三個宣撫司 明朝洪武年間,在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還設有南甸、干崖、麓川平緬三個宣撫司,及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車里、老撾六個宣慰司。 永樂年間又設有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 。這就是所謂“三宣六慰”。 這些地區是由土司完全統治的,但至少名義上歸屬明朝管轄,在有明一代,也有很多對于“三宣六慰”土司的調動記錄,土兵也要接收朝廷的調遣,同時要承擔朝廷的“征役差發”和“貢賦”的多種職責,賬面上和名義上歸屬明朝并沒有問題。 云南外徼建立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承擔拱衛明朝西南的職能,談及生變和兵禍,也是嘉靖年以后的事。而隨著云南外徼的完備,明朝在云南的統治完全牢固,云南成為了我國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延續到了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