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日甲午戰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黃海海戰了,但事實上整個甲午戰場是分為兩部分的,一部分是以黃海為主戰場的海戰,另一部分就是以朝鮮為主戰場的陸戰。黃海海戰,北洋艦隊奮起反擊,雖折戟沉沙但北洋官兵上下一心,視死如歸的精神卻至今感染著每一個人,而朝鮮戰場上,清軍主帥葉志超的表現卻實實在在的令國人蒙羞。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后,日本很快就以此為借口出兵朝鮮,而清廷也陸續向朝鮮派出援兵,7月25日,日軍在朝鮮豐島海域偷襲北洋艦隊,甲午戰爭就此爆發。 而在豐島海戰爆發之前,也就是東學黨起義爆發之初,清廷命李鴻章派援軍入朝,誰擔任這支援軍的主帥成了擺在李鴻章面前最大的難題。 李鴻章是淮軍首領,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想讓淮軍出身的將領擔此重任。李鴻章當年首先想到的是昔日好友,同鄉,也是淮軍著名將領劉銘傳,可惜此時劉銘傳身體抱恙且與李鴻章多有嫌隙,于是他婉拒了。 不得已之下,李鴻章只好讓葉志超前往朝鮮,葉志超也是淮軍一員悍將,他也是李鴻章的同鄉,當年從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跟隨李鴻章四處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戰場上的葉志超英勇無敵,不懼死亡,有萬夫不當之勇,是李鴻章的得力干將。他的這個將軍可是自己一步步打出來的,如果沒有后來的逃跑事件的話,任誰說葉志超貪生怕死,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玩笑。 然而,備受李鴻章之期望的葉志超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本不該有的懦弱,對于領兵出征朝鮮,葉子超打心里不愿去,葉志超究竟為何不敢去,是真的貪生怕死還是另有原因,這時候誰都不清楚。最終還是李鴻章苦勸之下,并向其保證此次入朝只是做個樣子,不會真的打起來后,葉志超才勉為其難地去了。 葉志超領著兩千多人一路策馬奔騰的跨過鴨綠江,之后繼續南下,一直到了豐島海域對面的牙山。然而令葉志超想不到的是,清廷以為這次支援朝鮮只是做做樣子,但日本卻為這場戰爭精心策劃了許久。既然要打就要打的徹底決絕一些,所以日軍快速猛烈的偷襲進攻震驚了整個清廷。 豐島海戰后,清廷的海上援軍被擊退,因此孤軍深入的葉志超從牙山出發繞過漢城直接向北撤到平壤,而日軍似乎早已對此習以為常,他們也陸續北進,企圖攻下平壤。 形勢岌岌可危,清廷急忙派左寶貴,馬玉昆,衛汝貴等人兵分四路入朝支援葉志超,因為葉志超在國內官職最高。所以入朝部隊還是以葉志超為主帥,此時清軍人數達到了一萬四,而進攻平壤的日軍兵力也只有一萬六,雙方兵力相差無幾,再加上清軍武器裝備方面也并無遜色日軍多少,且平壤城有堅固的工事可供防守。所以如果清軍死守的話,日軍根本不會輕而易舉地拿下平壤。然而平壤戰役還沒有打響,葉志超就對固守有所動搖了,如果不是左寶貴等人主戰意志堅定,恐怕還沒等日軍到來,葉志超就要撤回國內了吧? 事實證明,葉志超從未想過防守,日軍發起進攻后,雙方互有勝負,但隨著左寶貴的陣亡,葉志超徹底崩潰了。他不顧其他將領的反對,在平壤城上豎起白旗,向日軍祈和,日軍由于進攻受到阻礙,傷亡也很大,于是答應了葉志超的請求。就在日軍準備入城之時,葉志超趁機下令各軍棄城北逃,葉志超更是狂奔五百里,退回鴨綠江。 對于葉志超當年的逃跑行為,很多人并不能理解,正如同筆者開頭介紹所說的那樣,葉志超當年也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若說這樣的人貪生怕死,實在想不明白。然而葉志超確實不顧民族大義做了逃兵,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非要解釋他為什么會變,那筆者也只能說是人都會變,除此之外,所有的解釋都是蒼白的,左寶貴可以力戰而死,葉志超為什么不可以? 總結:除了貪生怕死,筆者更是想不出葉志超逃跑還有何難言之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