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原生家庭,其實是有很多通病的。而這種通病,共同導致了我們相似的心理問題: 1.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自己的孩子,自己想怎樣都可以,別人管不著! 這會導致怎樣的心理問題呢? 毫無理由的毆打、責罵,完全看心情的斥責、沒有標準的是非對錯…… 在孩子幼年時期,他們的世界觀尚不完整,對自我的認知也并不明確,他們的世界觀和自我評價,唯一的標準來源就是父母。 而且年幼的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是完全出自本能的、無條件的,比父母對子女的愛更加深入骨髓。 所以父母如此隨性地對待孩子,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 孩子沒有明確的是非認知,很怕自己獨立做決定,出事喜歡推卸責任; 不會拒絕別人,因為渴望通過滿足他人來獲得友誼; 做什么都條件反射地覺得是自己的錯,認為自己是最差的、最該被懲罰、不值得贊賞和肯定的…… 2.孩子把孩子當做物品: 將繼承血脈、繼承家產、養兒防老、排除非議、鞏固夫妻感情、滿足做父母的愿望等自己的期望,凌駕于孩子的獨立人格之上,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滿足自己的期望: 這又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孩子沒有獨立的人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認為自己活著就是為了父母,一直試圖取悅父母,父母的意志即使再讓自己痛苦,也不會輕易考慮否定; 孩子將自己的原生家庭看做唯一的家庭,而將配偶當做外人,導致諸多中式夫妻、中式婆媳、中式親家等多種問題 3.關愛過剩導致的控制欲過強: 孩子小時候是我的寶寶,長大了也是我的寶寶,吃飯喝水都必須要我張羅,人生決定必須要我摻和,衣食住行我都要嚴格把控,事業發展道路我都要給他鋪好了,婚姻家庭我更是要給他辦妥了,畢竟是我的孩子,我對他好天經地義! 這樣的父母,就會直接導致孩子心理成熟太晚,巨嬰、媽寶普遍存在! 5.認為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記不住,所以對他們說什么都是可以的: 在孩子面前和配偶吵架(甚至家暴)、在孩子面前說配偶壞話…… 可以說,大部分的中式家庭,由于婚配選擇的第一條件是背景而非感情,所以夫妻不和是常態。 而夫妻不和的家庭,對孩子造成的最大傷害,就是導致孩子的愛無能,和對婚姻關系的恐懼。 而即使成功組成家庭的孩子,也會由于父母的影響,而不會處理婚姻中的夫妻關系,從而為婚姻不和睦埋下隱患。 6.崇尚打擊教育: 偏執地認為鼓勵和夸獎,只會讓孩子膨脹。只有批評和打擊,才能鞭笞他們進步。 而且孩子自己進步是不夠的,還必須為他們樹立目標和榜樣。 畢竟,只有有比較,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比別人差了多少。 這是很多人自卑的根源,認為自己永遠不值得最好的。 同時,這也使很多人永遠只看到別人比自己強的地方,而看不到自己做的比別人好的地方,因而一直處于”我是個失敗者“、”我一事無成“的想法中,無法自拔。 7.愛教育缺失 中國父母很少直接對孩子表達愛意,很少會對孩子說類似“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的話。 相反,他們經常說:“你再XXX,我就不要你了!”“我怎么就生了你這么個XXX”…… 同樣地,中國父母也很少教育孩子如何愛自己,更不會告訴孩子,人生在世,懂得愛自己、欣賞自己、取悅自己有多么重要。 相反,他們會經常要求孩子“須讓人高看”、“可不能給你爹媽丟臉”,還會用“你讓別人怎么看”、“盡讓人家笑話”、“讓別人知道了以為咱家XXX”來提醒孩子要多么重視他人的評價。 于是,在乎他人的眼光、為了取悅他人不惜委屈自己、喜歡大眾臉充胖子、過于好面子……就成了中國人的通病。 這些心理問題都源自童年,根深蒂固。但慶幸的是,已經成年的我們,其實一直擁有改變自己、掌控自己的能力。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去訓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