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元年 【原文】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弒子不言即位。君弒則子何以不言即位?隱1之也。孰隱?隱子也。 三月,夫人孫2于齊。孫者何?孫猶孫也。內諱奔3,謂之孫。夫人固在齊矣,其言孫于齊何?念母也。正月以存君,念母以首事。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曷為貶?與弒公也。其與弒公奈何?夫人譖4公于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齊侯怒,與之飲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5干6而殺之。念母者所善也。則曷為于其念母焉貶?不與念母也。 夏,單伯逆7王姬8。單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何以不稱使?天子召而使之也。逆之者何?使我主之也。曷為使我主之?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 秋,筑王姬之館于外。何以書?譏。何譏爾?筑之,禮也。于外,非禮也。于外,何以非禮?筑于外,非禮也。其筑之何以禮?主王姬者必為之改筑。主王姬者,則曷為必為之改筑?于路寢9則不可,小寢10則嫌,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其道必為之改筑者也。 冬,十月,乙亥,陳侯林卒。 王使榮叔來錫11桓公命。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其言桓公何?追命也。 王姬歸12于齊。何以書?我主之也。 齊師遷紀邢13、邵14、郚15。遷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也?為襄公諱也。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大16之也。何大爾?自是始滅也。 【譯文】魯莊公元年,春天,周歷正月。為什么《春秋》不記載莊公即位呢?《春秋》的體例是:國君被弒,他的兒子就不說即位。國君被弒,他的兒子為什么不說即位呢?是表示隱藏。為什么要隱藏,隱藏他的兒子。 三月,夫人“孫”到齊國。“孫”是什么意思?“孫”就是流連的意思。魯國是避諱說逃亡的,就稱逃亡為流連。夫人本來就在齊國,這里說她流連在齊國是什么意思?是表示魯莊公對母親的思念。正月里臣子們思念逝世的國君,莊公思念母親,希望她能來主持練祭。夫人為什么不稱姜氏呢?是為了貶低她。為什么要貶低她?因為她參與了殺害魯桓公之事。怎么說她參與殺害桓公呢?夫人曾在齊侯面前說桓公的壞話,她說:“魯桓公說:‘同不是我的兒子,是齊侯的兒子。”齊侯聽了很生氣,就邀桓公飲酒。宴后,等桓公出門時,就派公子彭生送他。趁桓公上車時。公子彭生拉斷桓公的肋骨,把他殺了。思念母親,這是《春秋》稱贊的事。那么魯莊公思念母親,為什么《春秋》還要貶他呢?因為不贊成莊公思念母親。 夏天,單伯去迎接周天子的女兒。單伯是什么人?是魯國受周天子任命的大夫。為什么不說魯莊公派遣呢?因為單伯是周天子叫去辦事的。迎接是什么意思?就是周天子讓魯國主持婚事。為什么讓魯國主持婚事呢?因為天子嫁女兒給諸侯,必須派同姓的諸侯主持婚事。諸侯嫁女兒給大夫,必須派同姓的大夫主持婚事。 秋天,魯國在宮外建造王姬的行館。為什么記載這件事?為了譏諷。譏諷什么?建造行館是合于禮的,但在宮外建造行館就不合禮法了。在宮外為什么就不合禮法呢?建造在宮廷之外,是不合禮法的,那么建造行館為什么又合于禮呢?因為主持王姬婚事的諸侯必須為她改建行館。主持王姬婚事的諸侯,為什么一定要為她改建行館呢?因為讓王姬住在諸侯的正中寢宮是不行的,讓她住在東西兩旁的寢室又有襲瀆之嫌,如果讓她住在女公子的房屋,又顯得不尊重。根據這個原則,必須為王姬改建行館。 冬天,十月,乙亥這天,陳莊公林死了。 周天王派遣榮叔來魯國“賜”桓公“命”。“錫”是什么意思?就是賞賜。“命”是什么意思?就是給桓公增加的禮服:這里說桓公是什么意思?表明這是追加給桓公的禮服。 王姬出嫁到齊國。為什么記載這件事?因為是魯國主持的婚事。 齊國的軍隊遷移到紀國的邢邑、邵邑和郚邑。遷移是什么意思?就是奪取這三座城邑。奪取它們,那么為什么不直接說奪取它們呢?為了替齊襄公避諱。魯國以外的國家奪取城邑是不記載的,這里為什么記載呢?是為了強調這件事,為什么要強調這件事?因為齊國滅亡紀國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說明】本篇《莊公元年》,主要描述的是魯莊公一年發生的故事。主要記述了三件事,一是魯莊公即位,但沒有向外界宣揚稱說,這是因為飽受恥辱。二是魯桓公夫人竟然逗留齊國而不返回。三是為周莊王的妃子在魯國城外修筑別館。 ———————————————————— 【注釋】1.隱:(yǐn引)《管子·版法解》:“則無遺利,無隱治。”《論語·述而》:“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爾雅》:“隱,微也。”《荀子·致仕》:“隱忌雍蔽之人。”《呂氏春秋·重言》:“桓公管仲雖善匿,弗能隱矣。”《國語·齊語》:“隱五刃。”《說文》:“隱,蔽也。”這里用為隱藏之意。 2.孫:(sūn蓀)古通“系”。系結。《左傳·莊公元年》:“三月,夫人孫于齊。”《墨子·非攻下》:“爭之不疾,孫之不強。”這里用為糾纏、流連之意。 3.奔:(bēn賁)逃跑、逃亡。《左傳·莊公十一年》:“大奔曰敗。”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得間奔真州。” 4.譖:(zèn鄭)《詩·小雅·巷伯》:“彼譖人者,誰適與謀?”《詩·大雅·桑柔》:“朋友已譖,不胥以穀。”《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韓非子·難言》:“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公羊傳·莊公元年》:“夫人譖公于齊侯。”《玉篇》:“譖,讒也。”這里用為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之意。 5.搚:(lā拉)古同“拉”。折斷、撞擊。《春秋公羊傳·莊公元年》:“于其乘焉,搚干而殺之。” 6.干:(gàn贛)主干、軀干。《左傳·襄公三十年》:“禮,國之干也,殺有禮,禍莫大焉。”《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去君之恒干,何為四方些?”《淮南子·主訓》:“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強于本。”《徐霞客游記》:“柏雖大榦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7.逆:(nì溺)《書·顧命》:“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于南門之外。”《管子·大匡》:“魯莊公興師逆之,大敗之。”《左傳·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齊逆女。”《國語·周語上》:“上卿逆于境。”《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殺內,十日一御。”《說文》:“逆,迎也。關東曰逆,關西曰迎。”這里用為迎接之意。 8.王姬:周天子的女兒。 9.路:(lù陸)君王居住的地方。如:路門(古代天子宮中最內的門);路寢(古代天子、諸侯的正廳);路殿(天子諸侯的正殿)。《詩·魯頌·閟宮》:“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晏子春秋卷二·內篇諫下第二》:“景公筑路寢之臺,三年未息。” 10.小寢:古代天子、諸侯所居息的宮室都叫“寢”。在中央的叫“路寢”、“燕寢”,布東西兩邊的叫“小寢”,與大寢相對而言夫人的寢室也。 11.錫:(xī西)“賜”的古字。《易·訟·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書·堯典》:“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孔傳:“錫,與也。”《詩·邶風·簡兮》:“赫如渥赭,公言錫爵。”《詩·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詩·大雅·皇矣》:“載錫之光,受祿無喪。”《爾雅·釋詁上》:“錫,賜也。”《玉篇·金部》:“錫,與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錫,假借為賜。”這里用為“賜與”之意。 12.歸:(guī龜)《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詩·齊風·南山》:“魯道有蕩,齊子由歸。”《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晏子春秋卷六·內篇雜下》:“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禮記·禮運》:“女有歸。”《公羊傳·隱公二年》:“婦人謂嫁曰歸。”《說文》:“歸,女嫁也。”本義為女子出嫁之意。 13.邢:(Xíng形)古國名。姬姓。公元前11世紀周公之子所封的諸侯國。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境。公元前662年,齊桓公曾遷邢于夷儀(今山東省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為衛所滅。《左傳·閔公元年》:“狄人伐邢。” 14.邵:(Shào哨)古地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戌郫邵。”《說文》:“邵,晉邑也。”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山西省垣曲縣東。后魏改為邵郡,后周改為邵州。 15.郚:(wú吾)古邑名。春秋魯邑。在今山東省泗水縣南。《春秋公羊傳·莊公元年》:“齊師遷紀邢、邵、郚。” 16.大:(dà垯)擴大、強調。《公羊傳·隱公元年》:“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 |
|
來自: 解決人生問題 > 《第三十一卷春秋公羊傳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