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至今,揚州共編制完成三輪城市總體規劃,第一輪城市總體規劃(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復;第二輪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復。 進入21世紀,城市發展面臨著國內外環境新機遇,2009年,揚州市政府又開展了《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修編工作。 2011年11月13日,江都撤市并區。為適應行政區劃調整后城市建設出現的新情況,加快城市空間整合,推進現代化大揚州建設,重新編制完成了《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 2012年11月13日,住建部組織成果協調會通過了《揚州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 《揚州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指導了揚州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為揚州描繪了美好的藍圖。 規劃明確揚州城市性質,揚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傳統特色的風景旅游城市,長三角核心區北翼中心城市。 揚州城市今后發展方向是:東西聚合、南拓北優。 (1)東西聚合:加快古運河與芒稻河之間的中部地區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加快老工業企業“退二進三”,優化土地使用,強化公共服務功能,完善設施配套;構建東西快速交通系統,有序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強化城市東西方向聯系,推動城區東西片區功能與空間整合。 (2)南拓:優化完善揚州南部沿江地區產業布局,提高土地開發強度,同步建設居住生活配套設施,強化產城互動發展;江都港區以大橋鎮及沿江開發區為載體,借助現狀產業優勢,擴大規模,延伸產業鏈,同時加強生活居住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以工業為主導、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的區域;江都城區重點向南發展,對工業用地進行優化調整、合理疏解,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完善公共設施。 北優:優化完善揚州維揚經濟開發區、蜀岡新城地區、城北地區、江都老城區北部地區用地布局。 總體布局是以廖家溝、夾江、儀揚河等區域性水系為生態隔離廊道,合理劃分城市組團,以文昌路公共中心軸、瘦西湖-古城-古運河文化軸、江都南北發展軸為紐帶聯系各個分區,構成“兩廊三軸五區”的整體結構和綠水楔入、有機分隔的組團式城市形態。 建立三級城市中心體系,包括兩個城市主中心,三個城市副中心和十五個片區中心。 兩個城市主中心:(1)老城休閑娛樂中心區:老城區文昌閣商圈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承擔市級商業中心的職能,增加休閑娛樂和文化展示項目,成為城市主要的旅游購物與休閑娛樂功能集聚區域。 (2)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圍繞“新城之心”和商業水街安排商業零售業、旅館、會展等功能,預留商務中心區用地,作為承接區域性高端服務業的轉移、構筑區域性高端服務業集聚的區域。 三個城市副中心:增強城市輻射力,打造新型縣市區,發揮儀征、高郵、寶應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三座城市職能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通過產業轉移、技術聯動、開拓市場等途徑,重點帶動北部沿湖沿河優質高效農業、制造業以及產品市場的發展。 培育十五個片區中心:有選擇地培育一批重點鎮,給予其一定的政策傾斜,培育沿運河、沿市域環路發展軸線,帶動腹地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 規劃形成“一帶、四區”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框架。 一帶:大運河(揚州段),南北貫穿揚州市域,同時串聯起沿河年代各異、規模不等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揚州歷史文化的發展、衍變一脈相承。 四區:包括揚州片區、高郵片區、儀征片區和寶應片區,其中揚州片區是市域歷史文化資源資源最為集聚的區域,為重點保護片區。 2014年8月,省委省政府通過了《寧鎮揚同城化發展規劃》,推動了寧鎮揚同城化進程,對揚州的西區和南區一帶,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2015年7月,揚州西部交通客運樞紐利投入使用,寧揚城軌一旦建成通車,將正式形成三軌一體化交通,30分鐘即從仙林到揚州文昌閣,提升西區發展速度! 2015年9月28日,揚州2500年城慶活動在東區廣陵新城舉行,揚州新城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寧啟鐵路揚州段、寧儀揚軌道、連淮鎮揚鐵路正在緊張的施工中,揚州將迎來高鐵時代,使寶應、高郵與揚州聯系更加緊密,也讓揚州成為京滬鐵路線上的節點城市,讓江廣融合地帶將成為揚州連接北京、上海的重要節點,成為北京、上海和蘇南創新資源和要素最能便捷到達的區域,成為揚州跨江發展、融入蘇南、融入長三角的先導區、核心區。 揚州美好藍圖已經顯現,大揚州正在崛起,大揚州進入新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