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夜哭郎”,似乎是很多為人母比較頭痛的事情。 白天的勞碌繁忙,身體透支嚴重,好容易腦袋沾了枕頭,正睡得一番“黑甜香”,結(jié)果忽然被小家伙毫無警示的“哇~哇~~”聲驚起,立即從床上彈起來,甚至偶爾還會出現(xiàn)不知今夕何夕的迷茫,但身體已經(jīng)不受限制大腦控制的抱起寶寶,同時開啟“尋找問題”與“無限哄睡”模式…… 憔悴!無奈!崩潰…… 多少新手媽媽不可言說的痛,就在這似乎無窮盡的夜里! 可是,寶寶年齡小,不會說話,有什么需求自然只能用哭來表達。 尤其是在出生的頭3個月,因為胃容量小,每次進食少、餐數(shù)多、睡眠周期短,使得他們具有睡眠時間短、頻繁小睡的特點,很少連續(xù)睡眠超過4個小時。 對于這時的寶寶來說,白天和夜間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只要感到暖和了、吃飽了,他就會呼呼大睡;餓了、尿了、不舒服了就會大哭。 因此,夜哭,對于小寶寶,是必須;對于想要制止寶寶夜半哭啼的媽媽,是無解! 不過,從寶寶3-6月齡開始,寶寶的睡眠開始進入穩(wěn)定期,夜間可以連續(xù)睡眠5個小時以上,中間醒來1-2次。到了6月齡之后,有些寶寶是可以睡整夜覺的,即便達不到整夜,夜哭的幾率也會越來越小。 【寶寶生理性夜啼】寶寶正常的夜哭,不過是餓了、尿了、拉臭了、熱了、冷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白天睡的太多,晚上精神,晝夜顛倒沒人逗玩引起的夜間哭鬧想要媽媽抱抱了…… 生理性夜啼的特點是哭聲響亮,哭鬧間歇時精神狀態(tài)和面色均正常,食欲良好,吸吮有力,發(fā)育正常,無發(fā)燒等癥狀。 針對生理哭鬧,媽媽只需有規(guī)律的喂養(yǎng)就好。比如寶寶3到4小時喂一次奶,中間一小時插空喂30到60毫升水即可(純母乳這步也可以省略哦)。衣服選擇寬松舒適的款式,不要穿的鄒巴過緊。晚上睡覺不要捂的過于厚導(dǎo)致孩子出熱汗,不舒服,引起哭鬧。 在成人的思維定式中,可能會覺得哭泣代表著傷心、難過、身心或者情感受到打擊,可其實對于寶寶而言,他們的啼哭原因非常單純,就是亮亮嗓子而已。 可是,當(dāng)寶寶出現(xiàn)夜半醒來就哭,喂奶不吃、喂水不要,抱起來就要打挺、放床上又掙扎不休,總之就是各種的鬧,各種不明原因地哭,這時媽媽就要好好找找原因了。 【缺鈣】胎兒期和嬰兒期,都是寶寶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很容易出現(xiàn)缺鈣的現(xiàn)象。如今正值冬季,陽光不充足,寶寶能曬太陽的日子也不多,即使曬太陽也是穿著厚厚的衣服,效果不佳。 通常寶寶缺鈣的表現(xiàn)就是會常常在夜間突然驚醒,啼哭不止,頭部大量出汗,哭后出汗更明顯。 缺鈣的孩子除有夜啼、汗多外,還會有相應(yīng)的表現(xiàn),比如孩子會不易入睡、夜驚、枕禿、方顱、囟門閉合晚、肋骨串珠等等情況。 而寶寶缺鈣時,補充適合的鈣劑以及曬太陽,是必不可少的。珍惜冬日暖陽,多帶寶寶出去轉(zhuǎn)轉(zhuǎn)吧! 【身體不適】冬季天氣干燥,寶寶的小鼻子可能會被干鼻屎堵上,因此引起呼吸不暢的不舒服,在夜間最為明顯,因此會引發(fā)寶寶啼哭。 許多疾病,譬如感冒及各種急性傳染性疾病的患病期間,孩子都會在睡后哭鬧。 一些慢性疾病,如貧血、結(jié)核等,也會使孩子因為難受而在睡中哭鬧。 如果寶寶啼哭時伴有掙扎翻滾、兩腿蜷縮、面色蒼白,給予喂奶或抱撫亦無濟于事,如果用手輕揉其腹部,啼哭可暫時停止;這可能是腸絞痛的癥狀。 如果寶寶不小心吃多了,到了夜晚消化不良也會引起不適,自然會睡不安穩(wěn)而哭鬧。 …… 這些因為寶寶身體不適而引發(fā)的夜啼,就需要媽媽多注意護理,在晚上多費心一些,等寶寶康復(fù)了,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在晚上鬧了。 【睡前太興奮】我們的生活習(xí)慣,通常晚上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候,在一起逗逗寶寶開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寶寶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還不完善,抑制功能較弱;如果白天受到過強的刺激或晩上睡前有過過于激烈的活動,都會使寶寶在睡眠時,大腦仍處于興奮狀態(tài),因而引發(fā)在睡眠中的突然哭鬧,就像做噩夢一般。 因此,媽媽要掌握好寶寶的睡眠時間,盡量不要在晚上逗寶寶大笑。最好在睡前幫寶寶建立一種睡眠程式:洗澡、按摩、講故事、聽舒緩的歌曲、然后調(diào)暗燈光、睡覺。 每天固定的程式,從而幫助寶寶區(qū)別白天和晚上,讓他知道,到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從而使作息更規(guī)律。 當(dāng)然,也可能是寶寶在白天受到了某種驚嚇,使得晚上睡覺的時候,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一再地驚醒、哭鬧。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一定要以安撫寶寶的情緒為主,多抱抱寶寶,讓他感受到來自己媽媽的溫暖和愛,從而安心的再次進入睡眠。 【長牙痛】寶寶從五、六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到2歲半全部長齊,寶寶會因為長牙帶來的不適而哭鬧,尤其是晚上。 這是因為白天有人陪寶寶玩,而且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會分散一些他對于長牙疼痛的關(guān)注力,可是到了晩上安靜下來以后,他嘴里有一點不適應(yīng)或疼痛,就會讓他感到特別不舒服,所以才會哭鬧。 如果媽媽注意到寶寶的臉頰、下巴,有明顯的口水紅疹、牙齦腫大、觸痛、吃奶吃會有撕咬的動作等,就要考慮是否有長牙疼痛困擾著寶寶了。可以使用局部冷敷的方法來緩解寶寶的不適感。等到寶寶牙齒長出后,睡眠會自然好轉(zhuǎn),所以這個問題不用過于擔(dān)心。 關(guān)于寶寶的夜啼,或者如何去聽懂寶寶的哭聲,在國外有個更專業(yè)的說法叫S.L.O.W策略。 S=Stop,停下自己的動作; L=Listen,聽一聽寶寶的哭聲; O=Observe,看一看寶寶的肢體語言在說什么; W=What’s up?整合自己的所聞所見推斷出寶寶想要說什么。 也就是說,解讀寶寶的哭聲需要動用媽媽所有的感覺器官——要走心、過大腦,通過我們自己的觀察,根據(jù)對寶寶的了解,在腦子里進行信息的比對、整合所有對寶寶哭啼狀態(tài)的感受,最終準確的判斷出寶寶為什么而哭。 其實,反過來想一想,寶寶剛剛來到這個世界,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認識的時間也并不長,他也需要有適應(yīng)的時間啊,因此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同的哭聲和爸爸媽媽打招呼。 愿我們都能做個能聽得懂寶寶哭聲、真正了解寶寶需求的爸爸媽媽吧! |
|
來自: 閑云野鶴qpab3u > 《母嬰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