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刷《奇葩說》,其中一個“精致窮”的辯題,讓我想說些什么。討論的是現在的年輕人為了追求精致而透支金錢與青春,論很精彩,但相對來說我站正方。 精致窮指的是如今一種普遍發生在年輕人群體中的生活方式:盡管收入不高,但并未因此而放棄對精致的追求,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衣服、口紅、電腦、耳機等各種東西付出,即便口袋空空如也,也要表面光鮮亮麗。 這的確是如今很多90后的生活狀態,很多人認為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不拿來享受生活有什么用?人僅僅只活一世,難道不應該追求美和精致嗎? 不過仔細想想,這樣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01精致窮更多的是一種物質陷阱首先,我并不否認精致窮的價值。生活如此艱難,花錢買一支自己喜歡的口紅,用這樣的資源來換取愉悅與滿足,感覺自己體體面面的,自信心倍增,有錯嗎? 事實上,這的確無可厚非,所謂人靠衣裝馬靠鞍,外在上的精致會在無形之中幫助一個人建造起自信和力量。 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過分追求外表體面,而忽略精神上的培養,這樣的“體面”也撐不了多久。 何況,如今大多數人追求的精致,并不來源于自己的本心,而是各種媒體的推廣。 就像女性必須頂著時髦的發型,嘴上涂著流行的色彩,身上穿著昂貴的品牌服裝,腳上踩著高跟鞋才算精致。 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家和媒體,把精致與價格高昂劃等號,社會認知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把模仿網紅、追趕潮流當作精致。 哪怕只是喝杯咖啡,都要去網紅店打卡,只為拍幾張好看的照片在朋友圈里炫耀。買口紅只買爆款,大家都推薦的那種。 無論穿著還是生活動態,都是滿滿的小資氣息,可實際上過的都是透支多張信用卡、拆東墻補西墻、每月為即將要還的花唄感到焦慮這樣一地雞毛的生活。 這真的是大家所說的精致嗎?背后是自由選擇人生的快意嗎?不是,這只是泡沫一般的幻覺,是被物質捆綁住的假精致。
這都是消費社會的各種所謂“精致”對年輕人的刺激,導致他們的消費理念變得極為不理智。 真正精致的生活應當是精神世界的充盈,年輕人不是不可以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買單,但一定要有節制。 誰說過的精致就一定要窮呢?又有誰說花的錢少,一個人的生活就不精致、粗鄙呢? 正如蔡康永最后的結語所說的那樣,精致或粗糙都是自己定義的,不要聽信別人強加給你的標準,朝著你自己定義的精致邁進就好了。 02腳踏實地換來的美好,才更實際相信大家都看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項鏈》。
及時行樂如果建立在透支金錢與青春,每日在賬單中焦慮的基礎上,那就失去了意義。日子還是要腳踏實地過,如果拿青春去賭明天,最終收獲的只有苦果,沒有誰能不勞而獲。 就像很多學生高中畢業后進入大學,都會瞬間丟掉學習的欲望。沉迷在宿舍打游戲、課堂睡大覺的生活之中,而那些極少數能堅持學習的人,最終往往都會被成功保研。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哪怕是大家眼里的網紅。 就像現在的口紅一哥李佳琪,他在采訪中表示:其實每一天我都特別不想直播,覺得太累了,倒不如出去玩一下。 但他從未因此缺席過直播,因為他認為現在自己的勞累,能保證自己和家人現在和未來良好的生活質量。到那個時候自己想出去玩就能出去玩,而不是為生活發愁。 很多網紅生活都是這樣的,在鏡頭前光鮮亮麗,但繁忙之時每天睡覺甚至無法超過三小時。 為什么他們要如此“自虐”呢?是因為他們懂得做長遠的打算,而誰又能說他們的生活不精致呢? 雖然沒時間去網紅地點打卡,但他們同樣擁有優質的生活,甚至還能成為引領潮流的人,而他們的成功正是沒有及時享樂累積成的。 就像下面這段話說的一樣:
自己優秀了,身邊的世界才會更優秀。 從來不反對精致,但反對因精致而窮。如果你還打算生孩子,如果你還打算為父母養老,上有老下有小,又哪來的膽量精致窮呢? 03教育孩子,我希望你教他選未來在現在與未來之間,需要一個平衡。 但對于孩子的價值觀來說,我更希望你教他選未來,哪怕犧牲現在享樂的機會也是值得的。 而要避免孩子承襲你的“精致窮”,掉入物質陷阱,需要做到以下這兩點。 1)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雖說人的一生是短暫且渺小的,但人生的意義并非享樂。如果一直抱著享樂的心態活下去,總有一天連享樂的機會都沒有。 一定要給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充實自我、實現自我,哪怕看到的人很少。到收獲碩果之時,你的及時行樂才能收獲真正的自由。 2)建立正確的財商 如果孩子不懂得金錢的用途,就可能失去了談未來的機會。 日本有一個56歲的男子伸一,他一直在家中過了長達30年的啃老生活,父母過世之后,他也餓死在家中。 也許他這一生過得很輕松,但這卻是以父母的付出為代價的。 他的父親當時已經80歲高齡,卻還要擔負照顧孩子的責任,日記中他曾這樣寫道:要是我不能動了,這個家會變成怎樣? 可知,不付出努力,哪有什么現世安好,都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罷了。 和孩子談錢,并不是市儈的表現,其意義遠勝于金錢。是要告訴孩子,金錢需要付出努力獲得,而這會決定他們的人生走向。 讓孩子親身體會金錢有多來之不易,他才會懂得珍惜。 畢竟人生在世,我們不僅僅是自己,還是他人的子女,還可能是他人的父母。在享樂之外,責任更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