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頭銜很多: 龍生九子之一? 吞金銀只吃不拉的神獸? 五大靈獸? 因為它美好的寓意和神奇的法力,受到人們的追捧與熱愛! 隨便搜一搜,各種貔貅的擺法戴法、注意事項,看都看不過來,真是了不得! 但是!上海辭書出版社于 1985 年發行袁珂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一書,囊括了那時為止,東北亞大陸所有的傳統崇拜物,三千余個詞條,無一提及貔犰! 那么,傳說皇帝專享、財運亨通的貔貅,為什么會沒有記載呢? 原來,貔貅崇拜源于香港的命理學! 在 90 年代,香港風水師,為了套暴發戶的錢,精心炮制的一場騙局! 而這場騙局不但當時成功了,現在還支撐著中國各地古玩店的半壁江山! 其實,對于這個神獸的追捧,到今天其實也就二十年左右! 原版的貔犰建構現代貔貅之前,這個動物是一種猛獸,特征就是愛吃老虎,再無其他。 也由于這種猛獸特性,貔貅往往被代指軍隊,有點虎狼之師的意思。 清朝小說《花案奇聞》有如此一段: 他是蘇州府第一等有名好漢,混名就是柳貔貅。你說怎么叫做貔貅?天下世間最兇最惡無過只有山君老虎,殊不知這貔貅又專吃老虎。所以古來比那兵馬的威勢,叫做「百萬貔貅」,正見得沒有人可以抵敵得他的意思。 宋代陳師道的詩論著作《后山詩話》,有詩有云: 愿得貔貅十萬兵,太戎巢穴一時平。歸來不用封侯印,只問君王乞愛卿。 明朝崇禎年間成書的《皇明經世文編》,同樣將貔貅作為兵員代指: 既有重關巨鎮之險、又有金城湯池之固、貔貅萬旅、虎豹九關、神靈護佑、宜無足慮者。 所以,歷朝歷代的書籍無一例外,只是把貔貅當作一個善戰猛獸來描述,最多的用途就是文學修辭地描述兵員,沒有一絲一毫和「財運」掛鉤的地方。 當然,貔貅其實古已有之,這個詞和鳳凰,鴛鴦這類的名詞意義相似,貔是雄獸,貅是雌獸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司馬貞《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 徐珂《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2] 《晉書·熊遠傳》——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 唐張說《王氏神道碑》:“赳赳將軍,豼貅絕羣。”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 明劉理順《送袁環中(袁可立子)督寧遠餉》:“以供貔貅用,騰驤月不同。” 羅貫中《三國演義》結尾詩詞:“曹操專權局相府,總領貔貅鎮中土。” 清畢著《紀事》詩:“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 柳亞子《讀史》詩之七:“綠林家世擁貔貅,乳臭兒郎據上流。 解釋到這里,還會有人問: 南京的市獸不就是貔貅嗎?.... .... 并不! 南京市獸是辟邪哦! 傳統辟邪聚財有三寶 玉剛卯(玉嚴卯) 玉剛卯與玉嚴卯最早出現在西漢晚期,是古代人們掛在革帶上用作辟邪的飾物,流行于漢代,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等材料制成。形狀為小方柱體,柱中有孔,上下貫通,可穿繩。四面器表刻壓勝之文,用以驅邪;兩者的區別在于所刻文字不同、字數不同,剛卯三十四字,嚴卯三十二字。 玉剛卯文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推測大意是:正月里卯氣過強或者過弱,不吉利,需要克制或者增強,于是做了這個器物,把請神靈護佑的文字刻在四方,再穿上赤、青、白、黃四種顏色的絲帶,天帝讓火神祝融去教化作惡的夔龍,擋住民間百姓的所有災難。 玉嚴卯文為:“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爾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意思和剛卯差不多,這里的疾日指的是子日和卯日。 玉翁仲 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關于“翁仲”其人其事及作此像的用意,至明代才比較清楚。《明一統志》載稱:翁仲姓阮,秦時安南人,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將。翁仲死后,鑄銅為其像。通過這段記載,我們知道翁仲是秦代一個威嚴勇猛的大將軍,以他的形象作佩飾,有驅除邪魔之意。 玉翁仲的造型為半圓雕,著長袍佇立狀,頭頂有長發髻,臉長,五官僅用三條短陰刻線刻劃出來,身上的服飾也以幾道陰刻線表示,感覺像“漢八刀”的雕刻技法,刀法簡練,粗獷有力,腰間有穿孔,可系佩。 玉司南佩 司南玉佩是漢代辟邪聚財玉之一,數量不多卻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長方體,分上下兩層,為兩長方柱相連形,橫腰環一凹槽。頂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個小盤,全器光素無紋。在中間凹細處或小勺柄處,有一個橫穿或豎穿的孔,可穿系佩掛。一般認為,其上部是司南的部件之一指南勺,中間是漢代常見的佩飾“工”字佩,下部為司南部件之一的底盤。 司南本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場指南性制成的指南儀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構造上有勺,下有地盤。無論地盤如何防止,勺如何轉動,最后勺的定向始終指向南方。在漢代占卜之風大盛時,又成為測算兇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盤上刻畫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圖案,算卦人根據勺的指向,作出測定。 古人認為司南有逢兇化吉聚財之效,人們遂仿司南之形,將實用器轉變為佩飾器,琢成和“工”字佩組合的小玉佩,隨身佩戴,用于辟邪,是為司南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