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在妻子的陪伴下找我求助,他的妻子說不知道丈夫為什么這么細致,細致得有些過分了,比如出門時,總是反復檢查家里的門有沒有鎖好。 我讓張健聊一聊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看能否找出一些答案。張健娓娓道來: “我是家中的長子,由于爸媽工作非常忙,我很小就被送到姥姥家,跟著姥姥和兩個小姨一起生活,爸爸媽媽每個月都會去看我一兩次。在姥姥家那些年,兩個小姨對我就像親兒子,可是我心里還是感覺缺少了什么,我特別羨慕表弟和表妺身邊有爸爸媽媽的愛護,可以和自己的爸媽任性撒嬌,覺得他們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 后來,我有了弟弟,爸爸媽媽來看我的次數(shù)就少多了。那時,我覺得可能是自己不夠乖,或者做錯了什么事情,他們才會這樣對待我。自那時起我就知道要好好聽話、做一個乖孩子,才能討人喜歡。記得那時候大人們常夸我懂事。 一直到6歲要上學了,爸媽才把我接回家里,回家那天我別提多高興了。可是到了家里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家好陌生呀!爸爸媽媽除了日常簡單的問寒問暖外,很少和我聊別的。可是,他們和弟弟之間經(jīng)常有說不完的話。 我爸對我的學習要求很高,比如寫字一定要工整,不準有涂改,不準有錯別字。每次寫作業(yè)時我都是精神高度緊張,就怕寫錯了。我每次拿著好成績給爸爸看時,他從不表揚我。后來,我參加了高考,成績不是很理想,只考上了一個二本學校。看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爸爸臉色很難看,把通知書狠狠地摔在地上,我心里難過極了,恨自己沒考好,是自己做錯了事情才惹爸爸不高興了。從那以后,我每次出門,鎖門后都要擰兩下再離開,生怕出錯。” 聽完張健的故事,我明白了。其實,張健出現(xiàn)的謹慎、小心、細致的性格背后隱藏著種種的恐慌,簡單地說,這都是“乖”惹的禍。張健從小被寄養(yǎng),雖然得到了姥姥和小姨們的很多疼愛,但這種愛是來自于“外人”,無法代替父母所給予的安全和溫暖。這種缺失的恐慌感一直在他潛意識里隱藏著,并慢慢養(yǎng)成聽大人話,做個“乖”孩子的習慣,以贏得親人們的喜愛。被接回了父母家之后,他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完全沒有建立起來。他不喜歡那種恐慌感,所以在爸爸媽媽面前要表現(xiàn)得更加聽話、更“乖”。后來,爸爸“不能出錯”的管教方法,讓張健的這種“乖”模式更加牢固了,使張健做事在任何細節(jié)都不允許自己出錯,漸漸地養(yǎng)成了無法忍受自己出錯的習慣。所以,他出門鎖門后反復檢查就是個印證。 通過張健的成長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乖”孩子雖然深受家長的喜歡,但是這也會給心理還不成熟的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中國家庭報》10.21 劉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