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鮮于樞(1246-1302),元代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xué)之齋',自號困學(xué)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于汴梁(今河南開封)。漢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先后寓居揚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間以才選為浙東宣慰司經(jīng)歷,后改浙東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詩歌與古董,文名顯于當(dāng)時,書法成就最著。明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傳。 《王安石雜詩卷》《王安石雜詩卷》縱50厘米,橫1025厘米,全卷600余字,遼寧博物館藏。 全卷欣賞 遼寧博物館藏 書王安石雜詩四首:《題侍郎山水》、《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示元度》、《奉酬約之見招》。曾入內(nèi)府,著錄于《石渠寶笈》。本卷是鮮于樞為其好友“君錫”所作。書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時鮮于樞36歲,正值書藝旺盛時期,故書氣恢宏,骨力勁健,圓轉(zhuǎn)流暢,表現(xiàn)了鮮于樞極深的書法功力。 局部研習(xí) 釋文
往時濯(足瀟湘浦,獨上九疑尋)二女。 蒼梧之野煙漠漠,斷壟連岡散平楚。 暮年傷心波浪阻,不意畫中能更睹。 燕公侍書燕王府,王求一筆終不與。 奏論讞死誤當(dāng)赦,全活至今何可數(shù)。 仁人義士埋黃土,只有粉墨歸囊褚。
往時江總宅,近在青溪曲。 井滅非故桐,臺傾尚余竹。 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蒲柳亦競時,冥冥一川綠。 方坻最所愛,意謂可穿筑。 欲往無舟梁,長年寄心目。 故人晚得此,心事付草木。 消搖檐宇新,攬結(jié)蹊隧熟。 更能適我愿,中水開茆屋。 鬼營誅荒梗,人境掃喧黷。 濠魚凈留連,海鳥暖追逐。 豈無方外客,於此停高躅。 憶初桑落時,要我豈非夙。 蠶眠忽欲老,一個未言速。 當(dāng)緣東門水,尚澀南浦舳。 吾廬雖隱翳,賞眺還自足。 橫陂受後澗,直塹輸前瀆。 跳鱗出重錦,舞羽墮軟玉。 碧筩遞舒卷,紫角聯(lián)出縮。 千枝孫嶧陽,萬本毋淇澳。 滿門陶令株,彌岸韓侯蔌。 尚復(fù)有野物,與公新聽矚。 金鈿擁蕪菁,翠被敷苜蓿。 蝦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讀。 欞軒俯北渚,花氣時度谷。 耘耡聊效顰,締構(gòu)行可續(xù)。 荒乘儻不倦,一晝敢辭卜。 雖無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翛翛仙李枝,城市久煩促。 寄聲與俱來,蔭我臺上谷。
今年鍾山南,隨分作園囿。 鑿池構(gòu)吾廬,碧水寒可漱。 溝西雇丁壯,擔(dān)土為培塿。 扶疏三百株,蒔梀最高茂。 不求鵷鶵實,但取易成就。 中空一丈地,斬木令結(jié)構(gòu)。 五楸東都來,斸以遶檐溜。 老來厭世語,深臥塞門竇。 贖魚與之游,喂鳥見如舊。 獨當(dāng)邀之子,商略終宇宙。 更待春日長,黃鸝弄清晝。
君家段干木,為義畏人侵。 馮軾信厚禮,逾垣終褊心。 川坻寧有此,園屋諒非今。 雨過梅柳凈,潮來蒲稗深。 種芳彌近渚,伐翳取遙岑。 清節(jié)亦難尚,曠懷差易尋。 子猷憐水竹,逸少愜山林。 況復(fù)能招我,親題漢上襟。 右荊公雜詩。至元辛卯二月八日過君錫真味堂,出紙命書,遂為盡(書)此。 君錫書法得前人之正,又所收秘笈在諸家法帖上,亦須拙筆,亦愛忘其丑之意耶。鮮于樞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