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認知變現的地方,這句話大家都認可,提高認知有什么方法呢? 閱讀就是最好的方式。 閱讀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我們能想到的每一個優秀的人,他們可能身處不同行業,有不一樣的性格,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歡閱讀。 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洪蘭說過這樣一段話:一本好書濃縮了作者很多年甚至一生的經驗,我們只要花幾十元就能得到他,用很短的時間就能把它讀完,我就不會重蹈他的覆轍,學到他的經驗,站在他的肩膀上成長,這就是知識的力量,這就是閱讀的力量。 讀書重要我們知道,但怎么讀呢? 相比那些不愿讀書的人,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看似很努力,讀了不少文章書籍,也聽了不少語音,但回頭一想好像又啥都沒記住,結果都是無效閱讀。不閱讀的人好歹還樂得清閑,但無效閱讀既浪費了時間與精力最終又什么都沒得到。 這幾天在看粥佐羅的書,其中有一段對閱讀的描寫讓我很有啟發,正好寫一篇如何閱讀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01帶著目標去閱讀這里說的目標不是給自己規定每周必須讀完兩本書、或者每天要讀十篇文章。這樣的目標很可怕,如果你不是真心想閱讀,就會變成為了閱讀而閱讀,為了應付差事,草草了事,最終必然毫無效果。 我說的目標,是當你看到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時,先給自己一個閱讀后的目標和預期,通過這篇文章我要知道什么? 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確定性分紅到底有多重要》,這時就先給自己設個疑問,為什么確定性分紅重要?不分紅的企業就不好嗎?等等。 為這篇文章設置好了疑問,然后帶著問題去閱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找答案。當你讀完了,就會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不是簡單的說一句“這篇文章真好”,然后第二天就忘記了內容。 02強制性做筆記 最好能公開分享讀書永遠要記住一句話,沒有輸出的輸入是沒有價值的。把看完的文章內容寫下來,是一個提煉、歸納、總結、重新演繹的過程,經歷了這個過程才 能把別人的知識變成你的知識,才能在你未來的決策中起到作用。否則的話,就只是看過、讀過而已,并沒有吸收到自己的體系中。當然做筆記也不是讓你整段整段的去抄寫文中內容,用邏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老師的話說:完全照搬的抄寫,那不是整理輸出,是在練字。所以記筆記的過程,你要加上自己的總結、思考等等,而不是抄寫好詞好句。最后最好把你的輸出公開,比如發到論壇、朋友圈,或者講給朋友聽,也可以在我的文章下留言,亦或著后臺發給我,如果思考的內容很好,我也可以整理后讓媳婦給大家錄成語音分享。 為什么要公開呢?以黑白的親身經歷來說,寫公眾號這一年自己看待問題的思維也進步了很多,以前我思考一個問題,基本邏輯通了就停止思考了,因為不用告訴別人,有點瑕疵也不會被笑話。 但要分享給別人的時候,就要考慮別人能不能看懂?文字讀起來是否流暢,這個邏輯有沒有漏洞等等,就會讓你的思考變的更有深度。 03聚焦式的閱讀在一個時期內我們的閱讀主題最好相對集中,比如最近我想增加一下自己的寫作能力,我就把70%的閱讀重點放在可以提升寫作的內容上,如果在短時期內讀的東西太雜亂,就會分散精力和注意力、降低閱讀質量。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小故事,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是好朋友,在一次聚會上,比爾蓋茨的父親讓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同時在紙上寫下一個對自己人生最有幫助的詞,兩人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寫出了同一個詞——專注。我們常說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得不到,巴菲特說,投資要專注在自己的能力圈,只有在某一個領域你的見解、認知超越大多數人,才有可能在這個領域獲得收益。 04反復閱讀經典人類都愿意追求新鮮的東西,新的內容讓你更感興趣,新買的衣服讓你更加歡喜,只要是新的東西你都會對它小心翼翼且充滿好奇,新鞋,被踩一下會生氣,新手機,磕一下會心疼,新書,剛拿到恨不得路上就拆封看看,但時間一久也就無所謂了,這就是人性。 但學習不一樣,學習恰恰是一個需要不斷重復的過程。很多知識,看一遍、看兩遍,可能還無法深入理解。需要反復的學習,不斷的閱讀相關知識,才能讓他的邏輯在你腦中暢行無阻。 雪球、微信都有收藏功能,看到好的文章內容,我建議把他收藏下來,等人、等車,空閑的時候拿出來反復閱讀,好的內容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05帶著批判的思維和學習的態度當然閱讀我們也不能完全沒有自己的思維別人說啥就是啥,閱讀的過程中也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過不一樣的思考并不是說瞎抬杠,經常遇見這樣一種人。 你說,買入足夠優秀且持續增長的企業,或是來自股價上漲,或是來自分紅,最終必然會獲利,所以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去提高自己的認知,增加自己的能力,這樣選到優秀企業的概率才會大大增加,而不是把經歷放在預測短期股價上。 他說,你買個中石油試試。 你說,多閱讀優秀的內容可以提高我們的認知,閱讀是我們進步最好的方式。 他說,你讀垃圾網文小說試試。 你說,買入一家企業就像種下一個種子,精心呵護,耐心陪伴,才有可能獲得收獲。 他說,你把種子煮熟試試。這不叫有自己的見解,完全是無聊抬杠。 閱讀我們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維,但也要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態度,不能一篇文章某一點你不認可,就否定他的全部。我之前看一個自媒體大V的采訪,記者問他,是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里殺出重圍的?他說:很簡單,去學習那些比我做的好的人。 他接著說,大部分人看到比自己強大的人,都更愿意去尋找他的缺點,讓自己心里平衡,但是這樣除了泄憤,意義不大。 我看到一個比我強大的人或公司,我都是先尋找他的優點,雖然他必然也有缺點,但一個比我強大的人或團隊暫時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可能也很難短時間解決,不如先學習他們的優點,達到和他們接近的水平,再去考慮超越或顛覆他們。在股市也一樣,很多人自己還在虧錢,卻在嘲笑賺錢的人收益低,這除了能心里一時爽,并沒什么意義,不如先正視和別人的差距。那些收益低的人。可能還有很多缺點,但至少是在贏利,先學習他的優點,接近他的水平,才有可能超越他。馬南邨(在《不要秘訣的秘訣》一書中寫過一段話,“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所以呢閱讀并不只是讓我們去看,而是要去吸收,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有目標、帶思考,能吸收,“讓優秀的知識,為我所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