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 白石村 一座城市精髓的地方 // = 關于 煙臺白石村 記憶 = // 煙臺最老的社區 說起煙臺老社區,白石村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這樣的老社區會讓我感覺到,煙臺是一個很慢的城市。遛遛狗、聊聊天、買買菜,一天就悠哉地過去了。 最近幾年,但凡一有空閑就喜歡到一些小巷走走看看。沒有什么特定目標,也不規劃路線,只是大體朝著一個方向隨意逛逛。其初衷原本是想避開鬧市的喧囂,求得一些清靜。但此種不疾不徐的漫步卻漸漸走出不同感覺,甚而還不時地仿佛將自己帶回到那遙遠的過去。 白石遺跡 白石村的“白石文化”是我國發現的最能代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之一。煙臺的白石村,這座至今仍處于鬧市區的古文明遺址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 它的發現證實了聰明勇敢的煙臺先人,在6000多年前就可以橫跨海峽,與遼東半島有了交流,且對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也有一定的影響。可謂是煙臺文化的的活化石。 老人們說,這里曾經還有一個“大溝”,隱約記著叫竹子溝,現在只剩一條小巷——白竹街,似就是當時那處了吧。 白石村以前號稱“地包”最多的地方,有傳說白石村的老太太都坐霸王車,打車不給錢~霸氣的很那!不知現在那一群“老地包”回憶起自己的年少時代是怎樣的滋味~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曾經的酸甜苦辣成為了今日的笑談,當時那些過不去的心結也在那一笑間變得釋然。 白石好多樓也已經是只剩下空架子,看起來社區改造也逐步開始了吧。在高樓密布的城市之中,很難在看到這樣的低矮的平房還有生爐子的煙囪在冒煙的景象了吧。這里的煙火氣息,它會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在姥姥家劈柴燒過準備過年的日子,現在這些大多被峰巒迭起的大廈所掩蓋住了,還是會懷念以前的日子,盡管不會再回去。 最熱鬧的大世界市場 大世界市場,初聽這個名字還覺得甚是霸氣呢~進去轉悠一圈,發現了不少寶藏物件。 如今看電視劇都是用手機,這種光盤已經消失在人們視野里很久了。還有做手工活的這臺老式縫紉機,唯一的印象就是小時候奶奶在做手工活,縫紉機的腳踏板發出吱吱吱的聲音。 今天來得早正好趕上了早市,不同于農貿市場,路邊拉上攤就開張,方便小區周圍鄰里。 早市,是在水汽里淌過的生活。在這里,有菜葉上滾動的晨露、有根系上殘留的泥土、有商家高昂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的討價還價聲...這里,有著煙臺白石人最真實的模樣。 最有記憶的味道 朝氣蓬勃的煙臺九中也在這里,住在白石的孩子們劃片兒基本都上了這所學校。想想小時候都是爺爺奶奶來接我放學,還總會偷偷給我買五毛錢一包的小零食,想想那個時候無憂無慮,真的很幸福。 | 九中炸串 | 這里還有像這樣的老店,街坊鄰居吃了很多年,還是當年的味道。這家炸串店開了30個年頭了,已經換了三個老板但是口味依舊不曾改變,看到大姨,頓覺心頭一暖,仿佛回到了當年打鬧嘻哈、攢下零錢買炸串的兒時。 讓阿姨多刷醬多放辣椒,滿口都是調料味,堪稱童年的快樂源泉。素的一般都是一塊錢好幾根,肉的一般也就一兩塊左右。 小馬扎子一放,阿姨就開始炸起來了。對于老客來說,什么網紅美食,都不如路邊炸串來得親切。如今白石社區的老樓開始拆了,來吃炸串的人也變少了。 不一會,一串串炸得金黃的串便出鍋了。炸串最怕的就是過于油膩,所以炸好之后放在有孔的盤子上待一會,滲掉一些油,吃起來便不會那么油滋滋的。 | 一品香糕點店 | 開在大世界市場中有一家開了將近十年的點心鋪——“一品香”。看到很多我們小時候吃過的老式點心,所有帶餡料的東西都是真材實料,傳統工藝,也因此保留了老式糕點的味道。 回不去的叫曾經,幸好,我們還有這些老味道來憶當年。在吃慣了各種眼花繚亂的蛋糕甜品之后。不妨也偶爾來回味一下,這些曾陪伴了我們童年時代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吃的最多的就是老式點心了,沙琪瑪、翻花、桃酥、蜜三刀,現在我們長大了,它們卻沒有大的改變,畢竟這里面有割不掉的情節和回憶~ 江米條,是好多人小時候愛吃的一種零食。說起江米條時眼中是滿滿的幸福,那時一根小小的江米條如黃金般珍貴,嚼在嘴里久久不肯下咽,想讓這種香、甜的余味留得再長遠些。 還帶著青紅絲的沙琪瑪,色澤米黃,表面附有青紅絲點綴,口感酥脆,和市面上沙琪瑪口感完全不同,吃的就是這一口老味道。 | 老青年烤雞 | 33年的老青年烤雞,老白石人從小吃到大的烤雞。傳到今年已經是第三代了,這么多年味道一點都沒變。在許多人的心中,他家的味道可比肯德基、麥當勞要棒的多,小時候要的獎勵都是他家的大雞腿~ 雞肉上面的那層皮,也被烤得又脆又香,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分分鐘讓你食欲大開!一咬滿嘴都是雞肉的肉汁,即使是雞胸肉的部分也完全不干不柴,咸淡適宜,果然名不虛傳! 除了烤雞腿,還賣各種鹵味~不搭配任何蘸料,非常入味,我能啃這一整包,在傳統鹵味的基礎上,加上了濃濃的醬香,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這家開了33年的老店,隔道街都能聞到香味的老式炸雞老店,老設備、老工藝,你有多久沒吃記憶深處的那個味道了? 驢肉火燒就在青年路上,周圍都是臨街小店,小文字燒烤、白石燉肉都是在附近,這家河間驢肉火燒也有不少年頭,大姐凌晨五點就起床開始準備,雖然辛苦但是大姐每天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和大姐偶然間聊上了幾句,要說這家到底有多正宗,大姐的老家就是驢肉火燒的發源地河北河間。 燜子就是我們說的驢肉火燒里的“凍”,使用濃湯慢慢熬制而成,熬煮了驢肉的精華后,變得營養又入味兒。脆皮火燒包裹著用料十足的燜子,咬下去是滿嘴的咸香綿密~ 河間的驢肉火燒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火燒外皮金黃酥脆,內層松軟,灌入鹵好的驢肉和老湯汁,濃香順著熱氣飄飄! 這樣既能感受層層掉渣的火燒皮,還能感受晶瑩綿潤的燜子和滑嫩的驢肉完美搭配,有清脆辛辣的青椒提味兒,味道還能更勝一籌! 溫情故事盡在這里 現在這里大部分居住的都是老一輩的煙臺人,和他們的下下一代人。隨處可見的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外甥,過著老煙臺人的生活。 走在白石村的路邊,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老城市、煙火氣。這里一切設施應有盡有,居民們可以在方圓二百米之內找到一切需要的東西。 每一個社區都是煙臺的組成部分,是煙臺的靈魂,即使他老了,也不應該被遺忘。我希望我的家鄉越來越好,希望人們能永遠幸福愜意,希望大家能永遠有情懷,有回憶。 寫在最后: 冬天穿街走巷的掃街,有時,是被食物暖了胃。有時,是被食物背后的故事暖了心。我很享受來白石村拍攝的這一天,在這里可以找回久違的平心靜氣。區域的靜謐,市井的溫暖,街巷的融融,在那一刻擁抱滿懷。溫情故事,構筑的是豐滿血肉的市井煙火。 / 記錄這座城市,用眼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