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言39(關振軍學拳感悟) 吳式太極拳的虛實觀 “實要實足,虛要虛透。”這是吳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禹廷先生,體驗總結出來的吳式太極拳特點及練法的要訣之一。我的老師王培生,師叔李秉慈、翁福麒等幾位前輩都多少次講解過,此要訣便于掌握吳式太極拳特點的要領,是練好吳式太極的一把金鑰匙。 吳式太極拳除川字步型、柔化輕靈之外,“大虛大實”是吳式太極拳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也是吳式太極拳區別于其他門派太極拳的重要標志之一。 如何理解“大虛大實”呢?楊禹廷宗師的要訣是對“大虛大實”的最好詮釋。虛實腳下分,我們把人的體重分為十等分,落實到兩腳上,站馬步時體重平分在兩腳上,兩腳各承擔體重的五分,其比例為五比五。這是各流派太極拳所共同的。 而在弓步和坐步時,體重分在兩腳上的比例則各有不同。 如弓步,楊式太極拳的弓步,前腿弓曲,前腳為實腳承擔體重的十分之七;后腿伸直,后腳為虛腳,承擔體重的十分之三。虛實兩腳承擔體重的比例為三比七,俗稱,三七開。 而吳式太極拳的弓步,前腿弓曲,前腳為實腳,承擔體重的十分之十;后腿伸直,后腳為虛腳,著地不著力,虛實兩腳承擔體重的比例,為零比十,俗稱大虛大實。 楊禹廷宗師的要訣:“實要實足,虛要虛透”就是實施“大虛大實”的舉措。所謂“實足”,是要求弓步或坐步時承重腿一定要承擔全部體重,不要有一點缺額。吳式太極拳弓步在重心完全移到前腳之后,還再加上一個“重中重”的意念,以保證承重腳的“大實”達到“實足”。大虛則要求弓步時的后腳不承擔體重,不可有一點點著力,可以任意自由活動,可抬起,可放下,不受任何影響,這叫“虛透了”,為保證這個“虛透”,還特別強調,要有個“虛中虛”的意念。 從表面上看,只是兩腳承擔體重的比例有所不同,實際上是楊、吳兩大太極拳流派,在人體力學結構上有了重大的變革。楊式太極拳的“三七開”把人體體重分攤在兩腳上,所呈現的人體力學結構是“人”字型,而吳式太極拳“大虛大實”把體重落在一條腿上,所呈現的人體力學結構是“丨”字立柱型。力學結構的不同,會影響拳路的基本動作。 那么,吳式太極拳“丨”立柱型,人體力學結構,對其基本動作的影響表現在什么地方呢?又有那些優勢呢? 著名武術家、武學大家、太極技擊實戰家、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王培生,稱贊這種“丨”立柱型身法,是“解放一條腿”,他要求拳架中,弓步、坐步的定式一定要保持單腿承擔體重,兩腿“大虛大實”。這樣既能保持身法靈活,又可隨時出腿攻擊,巧妙地使用“明拳暗腿”。仔細分析,“解放了一條腿”,有四大好處: 1、 出腿迅速 “丨”立柱型人體力學結構出腿迅速。因為“人”型三七開的力學結構,要上步,首先要把后腿承擔的十分之三的體重移到前腿,而后才能提腿向前邁,而“丨”立柱型的人體力學結構,后腿本來不承擔體重,所以上步時不用移動體重,便可直接提腿上步。要比前一種情況快出半拍。快出這半拍,在技擊中則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致命的作用)。 2、“丨”立柱型身法,動作輕靈,避免雙重 太極拳全部內容“一陰一陽”而已,陰靜陽動,陰陽互為其根,變化萬千而理一貫也。當左腳承擔體重時,左腳為陰、為實,右腳為陽、為虛,左腿為承重腿,牢牢扎地,重心腿的同側手(左手)為陽手,虛腳的同側手(右手)為實手。右腳為虛為陽,可任意提起運動,左手為陽可任意舞動。懂得了陰陽變化之理,動作起來身法輕靈便捷。不會發生雙重的情況,而兩腳同時承擔體重,沒有一腿承擔體重的陰陽分明,上肢的雙手也不能象“丨”立柱身型的雙手,陰陽分明。只要虛腿有一點承力,那么對應的虛手就有所掛力,而不能完全地靈活。這正是吳式太極拳從楊式太極拳脫化出來之后,陰陽變化分明的優勢。 3、“丨”立柱型身法,更有利于太極拳的隨遇平衡 大家都知道玩具“不倒翁”,又稱“扳不倒兒”,他是一個點和地面接觸,承擔整個玩具的重量,無論怎樣扒拉它,都不會倒下,而能立即恢復站立的原狀。板凳兒,無論是三條腿的圓凳兒,還是四條腿的長板凳,只要受外力一掀就倒,倒后絕不能自動地站立起來,沒有隨遇平衡的功能。在太極推手的訓練中,兩腿承擔體重,或是把對方當拐杖呈現三條腿承擔體重者,很容易被對方掀翻,失掉平衡而敗北。而單腿承重者,可在活動中虛腳輕靈便捷地應付突發的情況。保障隨遇平衡,可使活動不停頓地正常進行。 4、用“重中重”的手法提高太極拳內功 王培生宗師在教授37式太極拳的攬雀尾一式之時,右掌后捋,再右掌前掤。當右弓步到位時,有一組意念活動:“五個指甲蓋貼地,”這是用意念與動作使右弓步的前腳達到“重中重”的形態,如這組意念和動作準確到位,腰部就會有緊縮、發脹、發熱的感覺,身體之真炁會從尾閭穴延脊柱上升,這就是古譜中所說的“氣貼背行”,“氣斂入骨”。此為提高太極內功,有利于打開后三關(尾閭、夾脊、玉枕),促進接通小周天路線的重要方法。這是舊時太極拳師們的不傳之秘。 以上幾條理論性較強,經過推手技擊訓練的人,比較好理解一點,未學過推手技擊的人就有點象讀天書了。 所以王培生宗師有言,“練太極拳未學推手等于沒學。”有人會說,這似乎有點絕對了,但你好好想想,不推手是無法懂得太極勁的,更不會太極勁,你打的架子不就是個空架子么。活動活動身體是有健身作用的。但你若充老師,對人講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那不是在自欺欺人嗎?望我的弟子們默識揣摩楊禹廷宗師吳式太極拳的要訣:“實要實足,虛要虛透。”既要從理論上弄懂,更要功夫上身。能健身,又能防身者,才是優秀的太極拳實踐者。 2019.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