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會收到一些壺友的私信,不小心把紫砂壺蓋打碎了,問我們怎么辦。 其實在紫砂界一直有這樣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光聽這句話就知道配蓋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了,那么有壺友不經好奇了,那大師們會去配壺蓋嗎? 本期就帶大家來看看,哪些紫砂壺蓋是后配的。
此申錫子冶石瓢壺,本為三絕,制壺好手申錫制為一絕;子冶銘文為一絕;子冶刻竹又為一絕。 可惜此壺失其蓋,后顧景舟先生為此壺配蓋,成為第四絕。泥色相和、嚴絲合縫、形韻兼具,簡直看不出是配蓋之品。
顧景舟的忘年交,唐國新1988年春去黃山游玩,碰到一把蓋子破損的,邵大亨紫砂壺。當即花八十元買下。 回去后直奔顧老家中,顧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斷定是真品,隨后便為其配蓋。蓋內題刻:辛未夏日 配制大亨壺蓋 時年七十又七
程壽珍晚年只做三式,掇球、仿古、漢扁,此仿古便是程壽珍的一把代表之作。此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宜興壺商覓得,后轉手賣給臺灣收藏家。 因藏家偏愛壽珍壺,但缺蓋總覺遺憾,于是找到朋友請顧景舟大師配蓋。一九九一年終究配成,此蓋承載著一段歷史,記錄人間的友情,也是二個時代大家的一次對話,有著深遠的意義。
1928年,儲南強先生在蘇州的一個攤位上,發現了一把供春壺。其認為此壺身為供春原作,而壺蓋則是清代名家黃玉麟所配制瓜鈕蓋。 遂請裴石民先生配蓋,以作靈芝鈕。如今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壺為清宮御用,后流散民間而失其蓋,后人請汪寅仙老師為其配蓋,此為乾隆時期,極具特色的宮廷造辦紫砂器,壺型詩文山水多有式樣而循,汪寅仙老師遂稍作改動進行配置。 皆是蓋面微凸,神韻自然。 這些經典的紫砂壺配蓋故事,不一例外的展現出了配蓋的難度之大,只有心靈與手巧想通,才能讓殘壺得以完美的呈現,流傳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