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虛心就是心空,就是少私寡欲,心能夠空下來,虛下來,體內的元氣才能和合,和合就是陰陽平衡,就是在培養元氣,元氣是我們活著的老本,我們常說固元、養元。“弱其志”就是減少物質的欲望和生理欲望,我們的身子骨才會強壯。——受益非淺 人生就是三萬多天嗎…… 是啊,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誰也抗拒不了, 活著真不容易啊,這個世界上有幾個身心健康的人呢? 真是,沒錢的,找吃飯錢的不容易,艱難哪,有錢的,找不到精神出路活得一樣艱難。 …… 這是聽到的當代人感嘆最多的話語。八十年代經濟改革開放,人們拼命找錢,以為找到錢就有了出路。一些人有了錢,以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用錢能買到的事做盡了之后,(包括買女人、男人),才發現內心依然空空、不快樂、孤獨,這種孤獨感并非和家人和相愛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抵消的。有錢的和更有錢的比,心情就難平靜了。 我們常說的“氣質”、“力氣”一詞,有氣才有質,為氣質。有氣才有力,為力氣。我們體內的元氣充足才能“底氣十足”“朝氣蓬勃”,體內的元氣越消耗越少,就會出現了常說的“有力無氣”的情況,抵抗力一下降,“歪風邪氣”趁機侵入了我們的身體, 各種疾病出現了:“元氣大傷”就導致“精疲力竭”,嚴重者為“氣若游絲”,上氣不接下氣。元氣就是身體內的“風”。有生命的風不斷地在我們的體內吹拂,鮮活著血液、關節、奇經八脈、幫助神經元之間傳遞著大腦下達的指令,無微不至地充盈著我們的肉身,讓我們感受活著。 到了“咽氣了”的那口氣走了,沒有了生命之風的吹拂,身體不再柔軟、僵硬成為尸體,當最后的一口氣離開了肉身,一個生命走完了過程,或者說一個輪回。只有平靜才能養氣,不被眼前的境遇牽動內心才能平靜。 內心的平靜需要很多的元素。如果一個人充滿了怨恨,很長時期都沒有能力消除怨恨,怨恨就是在消耗生命的元氣。氣一急就傷身體,為“氣急敗壞”。生理上的疾病怨恨出來了,成了實在的病癥。我的一個有文化情結本家大哥,八十年代下海最早的一撥人,他是典型的性情中人。 他說:“要是能早點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向他討債了”。 當我不再奢求和強求什么時,我得到了自由,內心沒有怨恨了,不再失眠了,身體越來越好,我從不了解自己的潛在部分逐漸地亮相了。 我從過去的怨恨、狹隘、幽暗的曲徑中漸漸地走向天地蒼茫的草原。我的生活因平靜而愉悅,形而上的孤獨蒸發了。 一個人能做的,也必須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在這場‘火災’中去救點什么東西出來”。 不知道節儉生命的“本錢”,就等于用鼓風機把生命之火煽旺,使之燃燒的時間縮短。 樸素就是“養”。樸素一詞,我們都知道是沒經過打造的木頭和沒有染色的絲。一個人內心具有樸素,才是一個天然人,天然人才是自由的人,自由人才有力量排除物欲和感官的誘惑,才能呈現更廣闊的心靈空間。不流失與生俱來的樸素,人才能真正回歸自由。有了錢他才不會花錢買所謂的“為所欲為”,買感官上的刺激,刺激本身就是消耗生命的元氣。感官的快樂都是一時之樂,只有內心的平靜才是本質上的永久的快樂。縱欲過度、酗酒,一些極限的運動這些都是在花錢賠本,賠生命的“本”。 我國的先哲們早就悟道“中則養,過則病”的“守中”“道”理,月滿則虧,物極則必反。內心不能回歸樸素,不能平靜,就孤獨憂郁,難過,就要依賴外在的刺激來打發日子,用酒精灌醉時間,這些行為都是在耗生命的“本”,會導致在現實生活中頹廢,不寬容,精神散亂,心智就不能提升。生理上的疾病一出現,已經是一個強信號:你的生命在走下坡了!” “而那一刻你的體驗是一種非語言所能表達的平和寧靜……我因體驗了如此的平和快樂,而熱淚盈眶……”平靜讓他徹悟:“即使我們是整體的一部分,只是一塊宇宙,但在我們的內部卻存在著整體——我們的內心是整個宇宙”。一本成功學存在著宇宙,一個個體的成功和宇宙的關聯,這是文森特·洛阿齊成功的原因。 現在他說自己“很健康”的同時感嘆:“我們耗盡余生努力達成的,正是我們在誕生時就已擁有的天真、驚奇的能力,我們用了一生的時間來尋找一直在那兒的東西”!—— 這就是平靜、樸素和單純。 內在的平靜就像是晴朗的天空,空無一物又真空妙有。當我們看事物的方式改變了,不再怨恨了,不再與人比較了,不再整日糾纏在得失中了,往日怨恨、糾纏的種種讓我們從中得到覺悟,等到把經歷的一切變成了我們覺悟生命的感恩,那些纏在我們身上的無形繩索自動脫落,我們真正的解放了!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一個宇宙。我們看事物的方式變了,內心明亮了,自由了,你就是世界就是宇宙的本源才能呈現出來。 平靜是一種覺悟。我們被物欲、被時尚熏染得太久了,能夠讓自己早日回歸于平靜中,內心平靜才是讓人“心曠神怡”風水寶地。懂得頤養才能享受天命。天命就是自然壽命,我國古人認為,人可得三元之壽,一個甲子為一元,人生由天、地、人三元之合,一百八十歲乃是人的天命。我們當代人的“壽終”大多是疾病而死,極少的人無疾而終。 “心平氣和”,這是我們先人覺悟生命之“道理”。內心平靜,元氣才能和合,“一團和氣”才能頤養,才是“心齋”。平靜讓人不散亂、不浮躁,這樣才能“全神貫注”,當一個人能達到“聚精會神”時,就容易把思維集中在一個點上,超越自己的從前,潛質的部分露出了水面,才能“得天獨厚”。 讓自己真正的平靜下來,這是覺悟生命開始,是修是養,內心平靜需要修養。把自己修養到平靜的佳境中,這個人可以說是“得道”了——得到了生命之道。知道生命之道為“知道”,覺悟生命之道為“得道”。讓自己早一些知道和得道,讓生命的因緣成為真正的享受。 精氣神具足,生命才有質量。“養精蓄銳”就是頤養生命的元氣,“精誠團結”才能“神采飛揚”,才能感受“氣象萬千”的生命內在景觀和大自然的契應。平靜會讓我們在喜從無來——沒有發生任何原因的“歡天喜地”。 歡天喜地你就是一個自然人了,自然人才能精、氣、神十足地享受生活和生命。精、氣、神三種稱謂,實則為一,都指成就生命的先天元氣:精多,氣才足,氣多,神就足,是同一事物的量變——“氣量”,這就是我們的“精神”了——炎黃子孫源遠流長的生命源頭文化……我們的文化是生命文化!是從身體內部像外部滲透的功態文化——人類生命的文化……也是正在流失的文化——當代人亞健康的原因,人富了但貴不起來的“負翁”原因。 補充和培養生命的元氣。靜心、打坐都是日常養心養氣養神的有效方法,因緣深的,可以修煉內丹、修寶瓶氣等有為法培養和補充元氣。 讓我們有質量地活著—— 沒有病痛地活著,身心健康地活著, 心地善良地活著,“精神抖擻”地活著, “氣宇軒昂”地活著,“心曠神怡”地活著—— 這是每個人的使命。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天命…… 每個物種的生命都是天命,好好珍惜自己,好好照顧身邊。 許多年后,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么?我會說:我轉發、傳播了很多。 —柴靜 |
|
來自: 高山流水lv7yrx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