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鐵城 江西省靖安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膽結石是指膽汁因理化變異凝結成砂石阻塞流通的病變。膽囊結石多為膽固醇結合或混合型結石,膽道和肝內膽總管結石則為膽色素結石。患者以右脅不適、隱痛、向肩背放射性疼痛、突發性絞痛為主要癥狀,故屬中醫“脅痛”范疇,是“邪在肝膽”,凡暴怒、悲哀、過飽、風冷、跌撲、痰積、血瘀等均可蘊成“溫熱郁火”而致此病。近代中醫治膽石癥受張仲景《金匱要略》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疸”的啟發,不斷創新出許多化石排石的方藥,收獲了控制病情和“漸消緩散”的功效,填補了古中醫治膽結石的空白。筆者現據臨床所學所用,舉四則略加闡釋,望在醫患互動中引為參考。 一、膽腑熱結多為合并感染、急性發作,癥現脅痛伴高熱、煩渴、便秘和脘腹疼痛拒按,舌絳苔干脈洪數。證屬肝膽氣郁、里熱結實,B超確診為膽囊結石。宜疏肝行氣、瀉熱通結。方用加味四逆散: 柴胡10克、枳實10克、赤白芍各10克、黃芩10克、酒大黃6克、茵陳10克、元明粉6克(兌入)、炒郁金12克、炒雞內金12克、金錢草12克、金銀花10克、木香6克、通草4克、甘草5克。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服。約3日熱退便通痛減后,仍按此方據癥減藥減量,并于每劑加入穿山甲粉3~5克,取3劑料作散劑或蜜丸,服用月余,每日2次,每次10克,令結石漸消緩散。 二、濕熱郁結呈亞急性發作或有合并感染,癥現脅痛伴惡寒發熱、惡心嘔吐、二便滯澀、口苦胸痞、不思飲食,多見黃疸、舌苔黃膩、脈象濡數。證屬肝膽氣滯、濕熱郁結,B超確診為膽道結石。宜清熱利濕、消痞化結。方用膽道排石湯加減:茵陳15克、虎杖15克、金錢草10克、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組成)10克、梔仁6克、元胡索10克、柴胡10克、赤白芍各8克、白蔻仁10克、木香6克、炒枳實10克、藿蘇梗各6克。如前法加減服用。 三、肝脾不和多見于膽管或膽囊泥石型結石及有慢性膽囊炎病史者,且多有飲食不節或精神抑郁史,癥現脅痛伴胸悶善太息、口舌微渴、惡心嘔逆、不思飲食,時或寒熱往來,舌暗苔白干,脈象弦澀。證屬肝氣壅郁、侮脾犯胃,B超確診為膽管泥石型結石。宜調和肝脾、解郁開結。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利膽排石湯化裁:柴胡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炒蒼白術各8克、赤白芍各8克、茵陳10克、金錢草10克、炒郁金10克、玫瑰花6克、丹皮6克、梔仁6克、炒枳實6克、木香6克、黃芩6克、酒大黃4克、薄荷6克、甘草3克。如前法加減服用。 四、氣滯血瘀多見于膽道或肝內膽管的膽色素結石,亦可見混合型膽囊結石,病程較長,一般無寒熱表癥,可見黃疸,脅痛常晚作或無定時,并呈固定性、反復性和向肩背部放射的特點,舌干苔少或有瘀斑。證系病久入絡、氣滯血瘀,B超確診為肝內膽總管結石。宜破瘀活血、軟堅消結。方用復方四逆散: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實10克、茵陳10克、金錢草10克、虎杖10克、炒雞內金12克、炒郁金12克、炒鱉甲15克(打碎先煎)、焦梔仁6克、三棱8克、莪術8克、甘草3克、田七粉3克(首煎吞服)。如上法加減服用。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出處:《老友》 2017年第10期 P5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