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世界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比較常見的泌尿系內科病,屬于中醫學的水腫范疇。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在長達70余年的臨床經驗中,貫通古今,對腎病的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今天,小師妹整理了鄧老臨床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經驗匯總,讓我們花費5分鐘,認真學習慢性腎炎的中醫治療。 慢性腎炎水腫的發病機制 中醫學認為水腫證的發病機制與肺、脾、腎三臟失調有關。 鄧鐵濤教授認為慢性腎炎主要病因為脾腎兩臟虛損所致。 如《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中說: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溢皮膚而令身體腫滿。 如《景岳全書·腫脹》中說: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 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 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以上2個條文明確指出了,水腫發病,主要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表現,與肺脾腎關系密切。 以腎為本,肺為標,脾為制水之臟。 若病至后期,與脾腎的關系尤為密切,此時脾陽虛衰證與腎陽衰微證往往同時出現,而表現為脾腎陽虛,水濕泛濫。 慢性腎炎辨證分型 本病可分為4個證型: 早期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故常表現為脾虛濕困。 脾虛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又可兼見血虛。 至中后期,脾氣虛損及腎,可表現為脾腎陽虛。 若患者由陽損及陰,或經治療雖病向好轉,但溫陽利水太過或用激素治療損傷陰液,俱可表現為肝腎陰虧。 若正氣日虛,脾腎衰敗,濕郁化濁上蔽心竅,除見脾虛濕困或脾腎陽虛之證外。 還可見:惡心嘔吐,心悸氣短,或皮膚瘙癢,或口有尿臭,或嘔血便血,或胸悶喘息,煩躁不寧,甚則抽搐驚厥,昏迷不醒。 舌苔黃濁或舌光無苔,脈象虛大或沉微細數。 脾虛濕阻型慢性腎炎: 鄧教授較常用方劑如下。 方劑:參苓白術散加減。 治法:健脾利濕。 組方:黨參15g、白術12g、茯苓皮25g、甘草4g、山藥12g、薏苡仁15g、黃芪20g、牛膝12g、豬苓15g、桂枝12g(或肉桂1.5g,焗)。 方義: 黨參、白術、山藥、黃芪、甘草健脾補氣。 薏苡仁、茯苓皮、豬苓利水而不傷正。 桂枝溫陽利水。 牛膝引水下行。 脾腎陽虛型慢性腎炎: 方劑:真武湯合五苓散、五皮飲加減化裁。 組方:熟附子10-15g、姜皮20g、白芍12g、白術15g、茯苓皮30g、肉桂3g (焗)、大腹皮12g、豬苓15g、澤瀉12g、黨參20g、黃芪20g。 肝腎陰虛型慢性腎炎: 多用杞菊地黃湯加牛膝、車前子等。 若陰陽兩虛者,可用濟生腎氣丸。 脾腎衰敗,濁蒙心竅型慢性腎炎: 除按上述脾虛濕困或脾腎陽虛辨證用藥口服外,還可用生大黃30g煎水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用數天,可降血氨、消水腫。 若出現昏迷不醒,宜即針灸水溝與涌泉,如濕濁化熱患者見舌苔焦黑而干,可兼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 臨床用藥心得體會 1.濕重而見苔白厚膩者:去山藥,加防己12g、砂仁8g。 2.血虛明顯者:去豬苓、桂枝,加當歸12g (或雞血藤30g)、枸杞子12g,以養血。 3.血壓升高者:重用黃芪(30g以上),去桂枝、山藥,加生石決明30g(先煎)、代赭石30g (先煎),以潛虛陽。 4.血尿(鏡下血尿)者:去桂枝,選加小葉鳳尾草15g、淡豆豉30g、田七末3g (沖服)。 5.血壓高者:可加生牡蠣30g、草決明25g。 6.水腫嚴重,尤其是胸腹腔有積水者:則先治其標。 如患者上半身腫甚或見胸腔積液者:可予麻黃15g、杏仁10g、熟附子3g、生姜3片、赤小豆30g、茯苓皮60g,煎水服。 夏天冷服,冬天溫服,服后微汗出為度,待患者水腫明顯減輕后,再予參苓白術散。 7.腹水明顯者:可予甘遂末1g裝于空心膠囊,早晨白粥送服。 8.經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惟尿蛋白長期不除者: 可用鄧教授自擬方消尿蛋白飲: 黃芪15-30g、龜板30g、淮山藥15g、薏苡仁15g、玉米須30g、旱蓮草12g、菟絲子12g。 蛋白尿與脾腎兩虛關系最大。 脾氣散精,腎主藏精。 若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反與濕濁混雜,從小便而泄。 若腎氣不固,氣化蒸騰作用減弱,亦可致精氣下泄而為蛋白尿。 且患者兼有疲乏、納差、腰酸等脾腎虛表現,故治以健脾固腎、利濕化濁。 9.不明原因血尿者: 用四君子湯加減治療,四君子湯健脾益氣。 加小葉鳳尾草15g、淡豆豉30g、三葉人字草30g,以除血尿。 加淮山藥、薏苡仁、玉米須、蟬蛻,以消尿蛋白。 白茅根、旱蓮草、仙鶴草、益母草等為清熱涼血、止血利尿之品,皆可酌情選用。 其中三葉人字草為治血尿之圣藥。 若患者病情穩定無臨床癥狀,惟鏡下血尿長期不除者,可用單味三葉人字草30g熬湯當茶飲,亦能起到良好療效。 長期飲用可起到鞏固療效,預防再發的作用。 鄧教授提倡治療時應抓住病機關鍵,以脾腎同治,調補脾氣為主,治療過程中應時時注意調補脾氣。 保持脾氣的健運,是關鍵環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