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三峽這個地方是我人生神往已久和牽掛已久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央電視臺20年前播放的電視專題片《話說長江》和在20年后播放的《再說長江》之后,心中對三峽的向往更是日甚一日。2000年,三峽大壩截流后,各地旅行社紛紛推出“三峽告別游”項目,曾給我心靈留下深深的遺憾。三峽真的永遠消失了,我也見不到她了嗎?今年的一個黃金周,我終于圓了幾十年的三峽夢。
萬里長江第一峽瞿塘峽的峽口———夔門。杜甫有詩曰:“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民謠:“峨嵋天下秀,夔門天下雄。”夔門,歷來是長江最險處,像一座門戶矗立在江水兩岸,又像一對門神在監護著過往船只。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江水被大山攔阻無法通過,洪水肆虐泛濫,傷害了很多黎民百姓,大禹一怒之下揮巨斧劈開大山,江水奪路而下,形成了現在這種兩山夾一水的局面。從夔門那直立千米的石壁來看,確實有刀劈斧斫的痕跡,可這只不過是古人夸張的想象和一種精神上的寄托而已。我想,這三峽的形成要么是遠古洪荒造山運動的成果,要么就是雪山之水巨大的功力完成的。高峽平湖的形成,瞿塘峽已失去往日險灘惡浪的威風了。
三峽是中華古文明、古文化的發祥地和搖籃。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的白帝城、云陽張飛廟、秭歸屈原祠、香溪昭君故里、涪陵白鶴梁等一系列古代建筑和文化遺跡,與雄偉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示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厚重的畫卷。 在浩瀚的中華詩歌的海洋里,文人墨客歌詠最多的地方就是三峽,超過了4000首,《唐詩三百首》中有30首是寫長江的,有12首是寫三峽的,三峽是一條詩歌的長河。郭沫若在《初出夔門》里這樣寫道:“中國的地方我走過的可不算少,像三峽那樣的風光我實在沒有遇見過第二次。那真是自然界一幅偉大的杰作。”三峽是自然的三峽,三峽是人文的三峽,三峽是詩歌的三峽,三峽是永遠的三峽。
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作為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6300公里),是我國巨大的水能寶庫。從長江正源各拉丹東主峰西南側的沱沱河至入海口,以湖北宜昌、江西湖口為界分上中下三段,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公里,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近20%。我在長江的每一滴水中,看到了掩映的陽光,看到了每一滴水的凝聚,看到了每一滴水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徜徉長江才體會出自然、生命的輾轉軌跡;徜徉長江才咀嚼出時光、歲月的厚重滋味;徜徉長江才領略出歷史、文化的動人魅力!徜徉長江感受那流淌了億萬年的長江! 作者簡介:盧根平 ,男,1967年出生,江蘇鹽城市亭湖區青墩中學特級教師,愛好文學寫作。 |
|
來自: 昵稱1617776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