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歷史,請點浩然文史 文史君說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稍微有點年紀的朋友應該有印象,七夕以“中國情人節”的形象重新打包出現,實際上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那么,作為傳統節日的七夕,它本來的面目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美好的傳說和故事?作為七夕的“鏡像節日”的西方情人節是怎么個來歷?以及,為什么會發生傳統的七夕到現在“中國情人節”的這種流變? 借著今年的七夕節,我們團隊準備了一組文章,分別來跟大家聊聊上述的這些問題。今天是系列的第1篇文章,主要跟大家談談傳統七夕的節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么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么,傳統的中國人是怎么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 七夕節的傳統名稱 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于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牛女傳說,可能是今天七夕最有名的節日符號了 隨著牛女傳說的傳播,民間開始出現一些在這一天紀念牛郎織女的活動,比如在云夢秦簡中有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記載,在《三輔黃圖》中也有在渭水上架橋,接引牛郎織女的活動。這些活動在西漢時逐漸傳到了宮廷之內,如《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焙笫榔呦澴钪饕拇┽樒蚯晒澦?,在這時已經出現了。不過這個時候,人們一般還是把這個節日叫做“七月七日”,而“七夕”的簡稱,要到東漢之后了。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 七月七日牛女相會,民間最早的節俗實際上也是跟男女相會有關。但后來傳到宮廷之中,皇宮里自然不能再慶祝男女相會。宮廷之中彩女(即宮女)眾多,于是就逐漸地變成以穿針為代表的乞巧、斗巧活動。這些活動也隨著官方的推動逐漸地擴散到民間,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節”的名字。而由于這些活動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參與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這一天也被叫做“女兒節”。 二、傳統七夕節的主要節俗 七夕節起源于紀念牛女相會,但在后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主要的節俗和牛郎的關系其實不大,織女才是這一節日的主角。相應的,參與節日活動的主體,也是以女性為主的。傳說中織女的針法非常的高超,所以在七夕這一天,人間的女子便趁她與牛郎相會的時候祈禱她能夠將巧藝傳給自己。所以乞巧就成了傳統七夕節的主題。而相應的,傳統女性的其他一些訴求,也會在這一天向織女祈愿,所以七夕的節俗中還包含了乞美、乞子等內容。 1、乞巧的節俗 傳統的七夕節中,向織女乞巧的儀式可謂多種多樣。從官方到民間,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著名的節俗當屬穿針乞巧。前引《西京雜記》中“穿七孔針”說的便是這種習俗。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的記載。一般來說,這種穿針活動,往往還要加入一點比賽的性質,稱為“斗巧”,要比賽誰能穿得更快更好,才算是乞得了巧。而在后來的發展中,不同的地方又發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玩法”,比如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等,甚至七孔針已經不能彰顯女性高超的技藝了,天津等地的女孩子還流行過穿九孔針。通過這樣的比賽,實際上也體現了七夕作為一種節日,它的娛樂與社交的功能。 穿針乞巧 此外,既然是向織女“乞巧”,那自然也少不了乞求、祭拜的儀式。魏晉時期,“其夜灑掃于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熒重為稻,祈請于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逼呦χ饾u變成一種家庭的聚會,要擺香案、設供品,然后于月下向織女請求。具體的儀式和供品,各地依風俗和物產不同有很大的差別。除了常見的茶、酒、點心、水果之外,有些地方有供“針”的。這個針并不是縫衣服的針,而是少女提前幾天將豆子泡在水里,發出來的豆芽。擺上供品后,自然要祭拜織女,或者是畫像、或者是泥塑的偶像,也有的地方直接對織女星祭拜。 即是乞巧,也是女性聚會的機會 七夕節既然是祈禱,那么也免不了有一些占卜的習俗。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蜘蛛來占卜,或許是因為蜘蛛結網,與人們織布有相似的地方吧。像《荊楚歲時記》中有“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的說法。具體的占卜做法各地有差別,但一般都是抓一只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然后第二天如果結網了,或者結的網多,便以為得巧。 蜘蛛占卜和針影占卜 除此之外,吃巧食也是一種乞巧的方式,包括各種特制的巧果、巧飯等等。巧果除了各種時令的水果之外,一般會用各種油、面、糖混合然后油炸成不同形狀的面果果。也有的地方會烙各種形狀的餅子,也有見做各種糖人面人的。總之,各地風俗不同,花樣很多。至于巧飯,一般是面條、水餃一類,但有些地區加入了一定的社交元素。比如山東一些地方,過去有七個姑娘一起準備材料,一起包水餃吃的習俗。 巧果果 2、乞美、乞子的習俗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這一點從古到今都沒有變過。作為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傳統的七夕節俗中,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對美麗容貌的祈愿。比較有代表性的乞美節俗有: 以花朵汁液染紅指甲。在沒有各種化學合成的指甲油的古代,用植物汁液染紅指甲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化妝手段。不過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種對美的表達收到財力與社會的制約,平時是不太有機會顯露出來的。而七夕節正好給了愛美的女性一個表達的機會。用來染紅指甲的植物各地都有不同,比較常見的有鳳仙花、月季花等。 鳳仙花 用木槿葉洗頭。在一些地方神話傳說中,織女在七月七這天在機杼旁用木槿葉洗頭,頭發烏黑亮澤,牛郎看了遂心生愛慕。所以后世七夕,有用木槿葉煮水洗頭的習俗。這里面除了對美麗、清潔的追求外,也暗含了女性對愛情的渴望。 ![]() 此外,也有些地方有用露水洗臉、沐浴的習俗。在江浙一帶,有民間傳說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約會時流下的眼淚,有清潔美容的效果。女子在七夕當晚將水盆置于屋頂,第二天用接的露水洗臉,洗手,可以讓眼睛明亮、心靈手巧。 ![]() 接露水洗臉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子孫的繁衍是頭等大事,個人的愛情、美麗的追求很多時候都是被壓制的。而有沒有兒子,也往往決定了一個已婚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以在七夕的祈愿中,自然也會有求子這一項內容。不過乞子的訴求往往不單獨表達,而是隱喻在其他節俗當中。 比如,女性們在選擇給織女的貢品的時候,往往要選擇多籽的水果;選擇蜘蛛來乞巧,而蜘蛛有“喜子”的俗名;種豆芽來乞巧,也有“種生”的說法;等等。當然,也有比較直接的表達乞子愿望的。唐宋之后,逐漸在一些地方流行制作嬰兒偶像,有蠟像也有木像。唐代的時候稱為“化生”,而宋代受到佛教的影響,稱之為“摩睺羅”。 ![]() 宋代街邊販賣的摩睺羅 4、傳統七夕中的男性 傳統的七夕有女兒節之稱,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不過這并不是說在傳統的七夕中,就沒有男性的立足之地。也有一些節俗活動,是男性可以參與的。 民間傳說,七月七日這天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掌文運,所以古代要考取功名的男子,在這一天也會祭拜魁星。祭拜的儀式倒也尋常,無非就是香案貢品,祭祀偶像,然后聚眾宴飲而已。此外,民間有“七月七,曬書衣”的俗諺,意思是七月七這天,要講舊衣服、書籍拿到太陽下曬一曬。這一習俗開始自漢代,大概與這一天立秋不久,開始換季有關。 ![]() ![]() 三、壓抑與隱藏的真實乞求 如前所述,傳統的七夕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其主要的節日內容為乞巧,故也被稱作乞巧節。然而,乞來的“巧”,是做什么用的呢?或者說,女性為什么要去“乞巧”?這有什么好處?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手巧,在傳統的掛念里被認為是女性重要的“美德”,善紡織也是女性在家庭中立足的重要技能。這樣一種對“手巧”的強調,根本上來說當然是傳統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家庭分工決定的。但一定程度上,在一個由男性掌握資源分配權力的男權社會,男性通過或明或暗的手段,對“優秀女性”標準的構建,在這種觀念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很多女性自己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了這種標準,認為“女人應當如此”。這實際上印證了波伏娃所說的:“女性是被創造出來的”。 ![]() 男耕女織 然而,除了將女性工具化的“巧”的需求之外,女性也有對愛情的需求,對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望。這些需求在傳統社會中被壓抑和隱藏起來了,但也是真實存在的需求。我們可以從一些傳統的文學作品中,窺見這種被遮掩的需求的一角。 比如,我們在傳統戲曲《長生殿》中,第22出《密誓》有“七夕乞巧,長生盟誓”的故事。這一出戲,名義上是楊、李在七夕乞巧,實際上通篇并未祈求得巧,而是在講述兩人愛情的誓言。 ![]() 傳統戲曲《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么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愿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里打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