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傳播盛廣,歷經千百年傳承,從拳師而大師再到宗師。由學員而選手到獲獎。有運動員、教練員與裁判員,還有段位、證書和獎牌。在廣大練拳愛好者、傳承太極文化以及為此而工作的龐大群體中,以何為據做層次鑒定,作個簡單概述: 一、至習拳始,到見功初 傳統方式是由基本功、動作、套路、器械,再到推手,逐步成長,最終功成名就。再一種較為快速成長的教學方式是,基本功配合推手、少動作配合推手、精套路還要配合推手。其實就是,要動作、套路與推手同步,用推手檢驗套路精準程度,以套路促進推手功夫的成長,相互作用,取精避多,少貪精做。其三是,時下流興的,基本功、多動作、多套路、多器械及推手套路。套路是拳術之基礎,器械是手之延伸,無論選擇何種方式,最終是以功夫見底。 眾所周知,拳術,是以“生理運動”力學為主,涵蓋醫學、力學、自然科學、陰陽學等學科,可稱為“博學”之科。歷史故事中,對拳術的描述優以勁力更為顯現,勁力如人身之骨骼,建筑物之鋼筋。所以勁力是構成拳術的最基本件元素,當然,力量大小不等同于功夫質量。功夫質量應以勁力使用之合理性、分配與協調性為基準。從各門派的武術性質上看,都是以勁力的展示和運用質量為標準的。太極拳也不例外,首先要看有否太極勁,再看勁之質量。 太極勁,是要將“沾連粘隨”四勁合理分配之后,再提煉到合一狀態。先賢對“沾連粘隨”的取意,有太極拳四象勁之義,兩兩歸一為兩儀?!罢础睘椤拔敝?,“連”離而不斷,勁斷意連,開而不丟,“粘”為“逼”之意,“隨”即順隨不離,逼而不頂。因此,“沾連”顯一“吸”勁,“粘隨”顯一“逼”勁,最終達到“隨屈就伸”之目的?!短珮O拳論》“人剛我柔謂之走”即一“引”勁,“我順人背謂之粘”是一“逼”勁,“粘走相生”為“引逼”互濟。再多的動作演練、語言解釋、文字闡述,都是為這唯一之目的服務的。說白了,練習太極拳所求只有三個字,一逼、二吸、三放,得一者初功,得二者中功,得三者上功?!罢潮啤敝υ凇按哌\己勁”;“沾吸”之功在“引動彼身”;二勁互濟之交點,正是“發放”絕佳良機。動作標準,套路完整,勢勢相連為初功之初;套路純熟,動意分明,有節奏之潤為初功之中;動作精準,協調一致,勁氣顯現,初功成。器械是手之延伸,套路多少亦然。 二、練功三步 無論如何擇法,只是途徑不同,其目的只有一個,求功入體。 第一步,練功以求“逼勁”為主,“逼勁”是拳之動力,“引勁”是拳之方向。逼當大于引,反之,引應小于逼,一逼一引,拳之“呼吸”。推手對練時,略大于彼勁為“逼”,等于即成“頂”。略小于彼勁為“引”,太小則是“丟”。當“逼勁”作用在對方身上,則呈現攻非攻,不攻自攻,而彼時時處于被動調整狀態??蓜疟啤荼?、體逼,無處不逼,“逼勁”生,功之初。 第二步,愛英斯坦從一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太極先賢根據引力創拳立論,并利用引力使太極拳與眾拳有了較大不同。所以,此階段修練,應以“引勁”為佳,而“逼勁”仍在?!耙齽拧毕刃校氨苿拧本o隨。引之無過,引透方好,逼之忌過,悔之不及。引勁將透之時,正處逼勁恰到好處之機。引之使來,不得不來,逼之使去,不得不去,用勁引、勢引、身引,處處可引。引法亦導引、接引、牽引。一引把玩太極拳,“引勁”成,中功立現。中層分三次,即中初、正中、中上。動作不論多少。 第三步,由逼而引,引逼相交相融,轉換自如,引即是逼,逼即是引,逼引如一。逼到即發,引透即放,逼引相交,發放合一,發放時,動要短、意應長、勁更遠。此階段不以逼引為念,發放掌控在呼吸之間,挨著何處何處發,渾身無處不能發。說到底,重在一個“合”字,此時之合,遠非初時要求的六合。在六合基礎上,會新增空間合(矩離合適)、快慢合(速度合時)、大小合(勁力合法)、彼此合(內外合道)。除此之外,更應合乎自然法則,順應天道。從初時之散亂,練到此時方才聚籠,可收可放,收放隨意。一舉動無處不太極,無須經大腦思維,全憑下意識本能反應。即是完美無瑕的太極拳功夫,方達上層之初。上層有三,即上初、上中、至上。此功非常人能及,在此本人不敢妄言,有待圣賢之人指路。 無論證件、證書還是獎牌、段位,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一標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