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講了格律詩的格律要求和平仄拗救。但是,因為近體詩的“拗與拗救”是困擾很多初學者的“大問題”,也是很多詩詞寫作“高手”們糾纏不清的一個問題,所以,今天繼續探討它,為的是今后再遇到這類問題,我們不再困擾。 舍得為你講拗救,你和舍得一起去傳播詩詞文化。我們自己會一點,就和大家分享一點,拋掉那些狹隘的門戶之間,鄙視那種文人相輕的陋習,詩詞是文化,不是拿來裝點自己那脆弱的小小虛榮心的。愛詩,愛詞,愛文化,從愛護自己做起,從開拓自己的心境做起。狹隘的心境永遠培養不出詩心來。那么,就讓我們以歡喜的平和的心態,來繼續理順這拗和拗救吧,讓格律詩的“拗”我們這里不再拗下去。 前天我講了,近體詩的拗句以及拗救的方法,我們現在再來理順一下。什么是拗句?它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樣的“拗”可以救?什么樣的“拗”不需要救?什么樣的“拗”不能救?其實,我們應該這樣認識----所有的拗都是“孤平”造成。 而所有的“拗救”都是為了挽救“孤平”所造成的詩句之不諧調的影響,所采取的補救措施。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認識并搞懂“拗”和“拗救”,就要先搞懂“孤平”。“孤平”才是惹禍的根源。 常見到很多人爭議什么才是“孤平”,同樣一個句子,有的人認為是犯孤平了,有的人認為不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認如果真看了我的講座,你就會明白了。他們爭的其實不是是否構成了“孤平”,而爭議的是--是否構成了“可以救的孤平”。我在上次課上說了,孤平的概念是:“前后兩字都是仄聲字,而中間夾一平聲字,這就是‘孤平’”,就這么簡單。有的位置上構成了孤平,我們可以忽略它,比如在七言句中的第二字,在這里“孤”了,對我們這句的音節影響不大,因為句中最重要的音節在最后一字,它太遠,我們不重視它,拗了也不管它。 所以,七言近體詩中的第一字,不論是平是仄都沒關系,這個字你隨意選。但是五言就不可以了,因為字少啊,五言的第一字離音節就相對的近了,所以,五言的第一字,是不可以象七言句的第一字那樣隨意選的,要講究平仄的,不可以平仄通用。我們關注的重點在,七言的,要看第四字是否構成了孤平,五言的要看第二字是否構成了孤平,只要有這情況,就是拗句,就必須要去救。從七言句看五字也很關鍵,不注意它,就容易形成三平尾或三仄尾,更要命。這可是不能救的“拗”。 關于“拗救”的方法,我說了,只有兩種---“自救”及“對句救”。 所謂自救,其實只關系到一種句型。我們注意一下這個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是最容易形成“孤平”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它,別的句型可以不用多考慮。因為很多人迷信那所謂的“一三五不論”,所以,面對這個句型,他也把這句里的第三字不論了。第三字的“平”一旦換成了“仄”就必然形成了孤平。也就必然形成了拗句。可是,有時候我們選詞時還真就需要這個第三字是仄,就不舍得換掉它,又不想拗了本句,那怎么辦?很簡單,把第五字的“仄”也給顛倒以下,換成“平”就解決了。很簡單吧?這就是自救,也叫本句救。再次強調,請關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理由及方法如上。 我們還說那“一三五不論”,那這個“五”(第五字)該不該“不論”呢?可以不論,但是,這說法呀只適合一種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有在這句型里,你才敢說那“一三五不論”,別的句型,你不論個試下,立馬讓你“拗”了起來,呵呵。其實,所謂對句救,也只適合一個句型,請大家記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只有這個句型,才適合“對句救”,而“對句救”救的是誰呢?是第五字!對句救這能救這第五字,也只能發生在這個句型中。救的方法也很簡單,把下一句對應的第五字由“仄”換成“平”就可以了。 下面總結一下,前天說到了,近體詩平仄的句型只有四個,分別是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近體詩平仄的可救的“拗句”只發生在二種句型之內: 一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 自救呢, 只發生在一的(2)“仄仄平平仄仄平”且只是指第三字,救的方法是改變第五字的平仄。 這樣,關于“拗救”我說的算是基本清楚了吧?“拗和拗救”的基本形式就是這么簡單!難嗎?并不難呵。 上面基本的“拗救”概念搞明白之后,我在這里再介紹二個“特拗”的例子。這二個“特拗”的例子,我只做介紹,要認識它并懂它,但不推薦初學者嘗試。認識它的目的,是我們在看古人詩里常見到它,不推薦初學者使用,是因為它不合正體,畢竟也是一種“拗”,而且是“特拗”,不利于我們初學者的正規訓練。 第一種特拗 將七言的定式“(4)仄仄平平平仄仄”給改成“(5)仄仄平平仄平仄”。因為我說,五言近體詩只是七言近體詩去掉前面兩個字而已。所以,相對與五言,那么形式是:將五言的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 我們以后在見到這樣的句子的時候,不要吃驚,也不要大喊這出律了,這其實是允許的。我們舉句個例子大家熟悉一下: 例1,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 日暮東風怨啼鳥 例2,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 正是江南好風景 例3,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 巫峽啼猿數行淚
將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給改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相應的,如前所述,五言者乃七言去前二字也,則,五言的定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給改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樣說有點發蒙是吧?呵呵。我換個說法,就是將“(1)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子的第六個字,由“平”給換成“仄”了,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這樣的句型了。這個仄收的句子肯定是一聯的上句(出句)了,那么按格律的排布,它(1)的下句(對句)必然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句了。上句拗了,下句必然就要救。怎么救呢?將下句的第五個字由“仄”給換成平就可以了。拗救后的一聯就是這樣的形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果是五言。則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樣的寫法,多數在起聯使用。唐朝時,詩人們對起聯限制較少,利于使自己的詩意發揮空間比較大,所以對格律就馬馬虎虎了。但是由于拗之有救,所以,在音韻上也能協調起來。我們了解這些,只是作為參考。我還是那句話,能不拗盡量不拗,中國的漢字多著呢,換個字并不難。換個思路,換個角度,那么煉字也一樣到位的。 關于這個,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吧: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王維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格
過去古人詩中的有些拗,其實就是詩人有意而為之。他覺得格律對他的“意”約束的緊了些,而他故意想取那種“高古”(古拙,不拘)的調門,在音的節奏點,刻意“拗”下去,形成重的“低音炮”效果,呵呵。 看孟浩然的這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上句竟然連這四個仄聲。他怎么救的呢?用一個“成”字救了它。注意“成”這個字的位置,不論是自救還是對句救,起“救”的作用,盡是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上。這個“成”將本該的“仄”換成了“平”,救了上句的拗,其實它也就了本句的拗“往”字,它是什么?對了,這也是用的“雙救法”。 我們再看一個特例吧,大家都熟悉的大拗之句的例子 江南春絕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 看這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竟然連用了五個仄聲字(豈止是三仄尾,哈)。這首絕句,網絡詩詞界對這樣的“拗”句也是爭論不休。其實,他只用下句“多少樓臺煙雨中”里的一個“煙”字就給救了。另外,我認為,雖然七言的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不影響本句的音節,但是,這里的“多”字,從音韻和諧性的角度來看,卻對上句的大連仄也同樣起著“救”的作用。如果換個“仄”字試下,顯然聲韻上不如這個。這里再提請大家注意,這個“煙”字,還是在這七言的第五字的位置上。 關于近體詩的“拗和拗救”之法,其實還有很多的變例,我這里就不一一講述了,其實我自己也在學習中,呵呵。初學的朋友,對于一些特拗不必過于看重。我們要著重注意前面我講的“自救”“對句救”這兩種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的就能對付過去了。 讀唐詩時,我們還經常讀到一些現在看來不合格律要求的詩,尤其是有大量的詩甚至就沒有“黏”。一般的來講,絕句中,第三句不“粘”反而去“對”的,律詩中第五句不去“粘”而在平仄上用“對”的這樣的詩,我們稱為“折腰體”,就是中間開始,平仄上不去粘了,而去對,下面還繼續按新的平仄的粘對去繼續。其實,更有甚者,律詩中第三句就不去粘了,有的,是尾聯不粘,更令人吃驚的是,有的詩每一聯都不去粘。這些啊,不管它是折頭折腰還是折腳,我們統統把它們列為拗體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