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別名柏實,柏子、柏仁,側柏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冬初種子成熟時收采,曬干。在我國的藥用最早記載于《本草經集注》。 炮制柏子仁時要揀凈雜質,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 《雷公炮炙論》:'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干,卻用黃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天久陰,即于鐺中著水,用瓶器盛柏子仁,著火緩緩煮成煎為度。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干為度。' 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腎、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滋肝養腎、潤腸通便等功效。主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等證。 常用量10~20克。有便溏癥狀者不可用柏子仁,可改用柏子仁霜。 1、陰血不足,虛煩失眠、心悸怔忡 柏子仁味甘質潤,藥性平和,主入心經,具有養心安神之功,多用于心之陰血不足,心神失養之心悸怔忡、虛煩不眠、頭暈健忘等,常與人參、五味子、酸棗仁等配伍。 若治心腎不交之心悸不寧、心煩少寐、夢遺健忘,多與麥冬、熟地黃、石菖蒲等藥配伍。 2、腸燥便秘 凡仁皆潤,用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之類,既能潤五臟以安神,又可潤六腑以通便,更能潤肌表毛竅治燥擾。 柏子仁潤燥力強,歸脾經,助運化,促進食物消化,有潤腸通便之功。治療陰虛血虧,老年、產后等腸燥便秘,常與郁李仁、松子仁、杏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醫得效方》)。 3、陰虛盜汗 柏子仁甘潤,兼能補陰以止汗,還可用治陰虛盜汗,宜與酸棗仁、牡蠣、麻黃根等收斂止汗藥同用。 4、益脾胃,安五臟 柏子仁性平,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通心腎,益脾胃,安五臟。配伍棗仁、麥冬可補心血、心神虛怯;配伍枸杞子、牛膝可固精補腎,用于腎陰虧損,腰背重病,足膝軟弱,陰虛盜汗等。 柏子仁養生應用 柏子仁粥 材料:柏子仁10克,粳米100克,蜂蜜適量。 做法:先將柏子仁搗爛,和米一起煮粥,待粥煮好后加入蜂蜜即可。 功效:潤腸、養心、安神。多用于慢性便秘,心悸、失眠,健忘患者。 柏子仁燉豬心 材料:柏子仁10 克,豬心250 克。料酒、鹽、蔥、姜、肉湯、豬油適量。 制法:先將豬心洗凈,放在沸水鍋中焯去血水撈出洗凈。再將柏子仁去雜洗凈放入豬心內。然后燒熱鍋加入豬油,煸香蔥姜,烹入料酒,注入肉湯,倒入燉盅內,放入豬心,上籠蒸至豬心熟爛,揀去蔥、姜即成。 功效:養心、安神、補血、潤腸。多用以治療心悸,怔忡、失眠一類疾患,以及因陰虛血少、產后血虛等引起的腸燥便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