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在人類歷史的河床上飛流直下。從最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行楷,伴隨著我們的祖先一路。漢字是中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漢字源于生活,每一個字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在孩子們最喜歡看的《開學第一課》這個節目里面,曾經就講過漢字的演變,主持人撒貝寧和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帶孩子們了解漢字是怎樣演變的,這樣幫助孩子們更好的學習漢字。 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而漢字的讀寫,是小學生的重要語文基石,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的幫助是不可限量的。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以《說文解字》為藍本,揀選152個現代潮流中的常見漢字,追述漢字的前世今生,用故事培養漢字思維,從而讓孩子們明白,傳統文化是如何適用于現代生活的。 本書共分四章,每章若干小單元,而每個小單元以四字為一組,總計一百五十二字,撰寫內容除見于字典的字義外,也增加了時下“新新人類”的詞匯用法,如“自然漢字”中的“雷”“潮”;“植物漢字”中的“梗”;“動作漢字”中的“推”“滑”;“搞怪漢字”中的“冏”“乾”“閃”“蛤”…… 一、漢字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它的流傳演變記錄著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 古老的中國漢字魅力四射。 漢字的形與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足以讓稍有想象力的人展開無盡的遐思:“笑”字,活潑可愛;“哭”字,愁眉苦臉;“巍峨”,山的高大頓顯眼前;“嫵媚”,少女的嬌顏潛入心底。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于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楷書。 以后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 二、漢字其實很有趣 許多漢字,人們通過觀察其形體結構便可直接捕捉到豐富的文化信息。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結構,往往就能“意會”其所指,做到“識而見意”,而無須通過聲音的口耳相傳,去“聽話聽音”。漢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溝通、緊密相聯,其中蘊藏的信息自然就豐富了。 比如“仁”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其形體都作“二人”會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單獨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種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社會關系,無論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都是這種“二人”關系。 比如“潮”這個字,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認為與水相關,卻沒有“月”形。直到后來,人們發現潮汐與月亮息息相關,才在“潮”字后面加上了“月”。 比如“蛇”字的甲骨文像一條蛇經過路口。金文只剩一條蛇,肚子大,加一豎“│”表示肚里的食物。小篆的蛇頭是尖圓形,左邊的“蟲”是屬性。楷書的動物形象消失,頭型成了“宀”。 在“葉”字的小知識中,書中引用了“一葉障目”的小典故。就像《笑林》中記載的“隱身葉”的故事,也是成語“一葉障目”的出處。還解答了竹子為什么是“君子”的代稱?鯉魚為什么要跳“龍門”?中醫為什么被稱為“岐黃之術”?“殺青”到底“殺”什么?“胡說”到底是誰在說?“小蠻腰”到底是誰的腰?…… 書的每一個漢字,都從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來介紹漢字慢慢的演變過程,讓孩子們可以了解漢字是如何發展的,以及隨著時代的進步,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書中為每個字都配備了非常精美有趣的插圖,更加吸引孩子們對書籍內容中的漢字的理解。希望孩子們都來好好讀一讀,讓漢字的文化根植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培養出良好的漢字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