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絕望的不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而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會】努力”。因為努力是講究方法的,錯誤的努力只會讓你事倍功半,越來越倦怠;正確的努力則會讓你更容易堅持下去,也更容易讓你的努力產生復利效應。一、優秀的人,是成長型思維的人你看待事情的方式,會從根本改變身體對它的反應。人在面對競爭、失敗、挫折時,思維方式會分成兩種:固定型與成長型。1、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是無法改變的。“輸了怎么辦?不做沒把握的事……反正努力也贏不過厲害的人,那又何必努力?”這些都是大腦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固定型思維的人想贏過別人,但又認為現狀無法改變,為了維護自尊,便會采取這些看似合理、實則導致自己成長停滯的行為。2、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是認為自己還會不斷學習與成長,現在還不是最好的時刻。將壓力視為挑戰,把眼下無法克服的阻礙當作成長的契機,相信總有一天有能力解決而持續成長。3、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對我們的表現有著深遠的影響。只要培養成長型心態與思維,相信肯努力就會帶來技能,就更可能接觸幫助成長的良性壓力。這些良性壓力帶給你的不是干擾、焦慮或痛苦,而是幫你把增強的生理刺激轉化為表現時的爆發力。二、優秀的人,懂得有效管理“過勞倦怠感”過勞倦怠,常常出現在竭盡所能發揮自我的人身上。比起優秀的人,我們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去完成同樣一件任務,也因此更容易產生過勞倦怠感,進而影響我們的表現與持續性。可是,優秀的人同樣會產生過勞倦怠感,只不過他們更懂得如何有效管理,這也是為何頂尖的人可以保持巔峰表現,又能展現一派輕松的關鍵。關于過勞倦怠感的解決方案,包括以下幾種。1、休個長假讓自己徹底休息。這樣做很多時候都很有效,但不見得人人都有這種選擇。2、在壓力和休息之間輪流切換。績效高手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壓力是有限度的,并且會認真看待那個極限。他們通常是以 50~90 分鐘的密集工作為一個單位,兩次密集工作之間會穿插短暫的 7~20 分鐘休息。這樣在壓力與休息之間輪流切換,可以讓人維持巔峰表現所需要的體力、心力和熱情。持續精進與成長的關鍵,就在于找出自己的壓力臨界點,我們的目標就是逼近臨界點,然后在那之前安排短暫的休息,讓自己更加耐壓。但要注意,有時不小心逼得太緊超出了臨界點,就會開始感到筋疲力竭。3、透過反饋與分享。行為科學提供了一種管理倦怠的替代方法,當你感到過勞倦怠時,不需要抽離當前的工作,只是需要換另一種方式更貼近工作。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將這種方法稱之為“反饋有好報(give back to get back)”,也就是找機會反饋你投身的領域,比如說當教練指導后進,或是在社群平臺上分享一些誠摯的建議。反饋的焦點在于幫助他人,進而啟動大腦的獎勵和愉悅中心,這不僅可以讓你感覺良好,也可以幫你把正向情緒與初衷重新連結起來。反饋往往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從而消除過勞倦怠的感覺。這么做唯一的標準是,所反饋的東西與從事的領域必須密切相關,而且付出是不期待任何回報的。三、優秀的人,懂得在心流區內刻意練習心理學家米哈里提出了“心流模型”,說明了頂尖高手是如何進入“忘我的化境”,也解釋了如何讓自己承受適度壓力來促進成長。1、心流的產生與一件事情的挑戰度,以及我們對應這件事的技能度有關。如果挑戰度偏高,技能度不足,我們會感到擔憂或焦慮,技能度適中,我們則會感到亢奮而不會覺得無聊。相反地,如果挑戰度與技能度都偏高,我們就容易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進入心流。2、找出“甜蜜點與超出一點點”的最適壓力區。承受適度壓力是促進成長的好方法,這樣的適度壓力稱之為“勉強可完成的挑戰”,它就位于右上角的心流區。3、熟能生巧光靠練習不夠,必須巧妙地下功夫(刻意練習)。專業與否,跟你投入多少時間做那件事無關,而是看你在投入時間內下了什么功夫,把“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投入在這個“恰到好處的壓力點”區域。如果覺得做起來游刃有余,下次就挑選難一點的挑戰;反之,如果覺得做起來很焦慮或急躁不安,下次就稍微調降難度。持續在心流區中刻意練習,將恰到好處的壓力點區域不斷向右上方推移,就是頂尖高手持續精進、突破極限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