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藥學管理服務中,常遇到2種或多種名字相近的中成藥,如大活絡丸與小活絡丸,這么一大一小有什么區別呢?應該如何選用呢?今天玥亮說藥給大家分別講解下: 首先我們來看看大活絡丸,大活絡丸出自清代《蘭臺軌范》,主要成份由蘄蛇、烏梢蛇、威靈仙、兩頭尖、麻黃、貫眾、甘草、羌活、肉桂、廣藿香、烏藥、黃連、熟地黃、大黃、木香、沉香、細辛、赤芍、沒藥(制)、丁香、乳香(制)、僵蠶(炒)、天南星(制)、青皮、骨碎補(燙、去毛)、豆蔻、安息香、黃芩、香附(醋制)、玄參、白術(麩炒)、防風、龜甲(醋淬)、葛根、豹骨(油酥)、當歸、血竭、地龍、水牛角、人工麝香、松香、體外培育牛黃、冰片、紅參、制草烏、天麻、全蝎、何首烏 組成;方以蛇、蝎、羌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佐以赤芍、乳香、沒藥、麝香等活血通絡;人參、白術、熟地黃、何首烏等補益氣血,全方兼顧扶正祛邪,有祛風止痛,除濕豁痰,舒筋活絡的功效。用于中風痰厥引起的癱瘓,足萎痹痛,筋脈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損傷,行走不便,胸痹等癥。 大活絡丸用法用量: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用藥禁忌:腎臟病患者、孕婦、新生兒禁用,孕婦忌服。 現代藥理研究:大活絡丸有擴張血管及抗心肌缺血、抑制 血栓形成 等作用,在增加腦血流量時,并不明顯增加心肌耗氧量,對中風、偏癱 、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和抗炎、鎮痛等有重要意義。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關節痛、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肩周炎、腰腿痛、中風后遺癥等病癥。 現代臨床用藥研究: 1.類風濕關節炎:將48例活動期RA患者采用大活絡丸聯合甲氨蝶呤治療1~2個療程,治療前后檢測血細胞沉降率( ESR),C反應蛋白(CRP)、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并觀察患者關節的疼痛及腫脹的改善情況。結果:治療前后關節疼痛及腫脹情況明顯改善,治療后ESR、CRP數值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后無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的明顯改變。(《光明中醫》2013年第8期) 2.肩周炎:大活絡丸配合痛點注射治療肩周炎100例。結果:總有效率94%。(《陜西中醫》2012年第8期) 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在糖尿病教育、常規降血糖、血壓的基礎上口服大活絡丹。結果:30例患者中顯效3例,有效16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63.33%。(《現代中醫藥》2010年第6期) 小活絡丸小活絡丸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成份由膽南星、川烏、草烏、地龍、乳香、沒藥組成; 方中制川烏:味辛、苦,性熱;歸心、肝、脾、腎經,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止痛,草烏,味辛、苦,性熱,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兩者祛風燥濕,通絡止痛,共為君藥;膽南星,苦寒、微辛,涼,歸肺、肝、脾經,有清熱化痰,息風定驚為臣藥。佐以地龍,清熱定驚、通絡;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行痹止痛。諸藥合用,有祛風除濕,活絡通痹的功效。用于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用藥禁忌:陰虛有熱者、孕婦禁用。 小活絡丸有祛風散寒,化痰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癥見肢體關節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關節屈伸不利,麻木拘攣。臨床用藥研究小活絡丸主要有鎮痛、抗炎、免疫抑制等藥理作用,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癥、坐骨神經痛、肩周炎等屬于風寒濕痰瘀血留滯經絡者。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對大活絡丸與小活絡丸都一定的了解了吧!簡單記憶,大活絡丸,由50余味中成藥組成,包含了小活絡丸的組成方藥,有祛風止痛,除濕豁痰,舒筋活絡的功效。用于中風痰厥引起的癱瘓,筋脈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損傷,行走不便,胸痹等癥。 小活絡丸有祛風散寒,化痰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癥見肢體關節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關節屈伸不利,麻木拘攣等癥。 如閱讀,學習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獲益。了解更多健康與用藥問題,請@玥亮說藥專注于慢性重大疾病藥物治療管理,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與創造,旨在合理用藥,降低治療費用,提高藥物療效。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