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義】天地之前為太極混元。清升濁降,清為天,濁為地,天地太極內分為天陽地陰。地陰交天陽生天體日太陽為少陰,天陽交地陰成地氣為少陽。少陰少陽相合而生地上萬物。地氣隨應日太陽之動而生四季氣變。太陽至南回歸線回返時,地氣隨之亦返,北半球萬物開始復蘇,季節氣性為太極四分之少陽,氣候漸溫,春季開始。太陽至赤道線時,地氣亦已冒出地表,萬物生長,季節氣性為四分之太陽,氣候漸熱,夏季開始。太陽至北回歸線時,地氣在北半球最盛,萬物已繁茂,時至夏至。太陽開始從北回歸線南歸時,地氣在北半球亦開始降下,經歷入伏濕熱而轉為清涼,季節氣性為四分之少陰,氣候漸涼,北半球秋季開始,枝葉枯落。太陽由北回歸至赤道線時,地氣由北半球已入地而在南半球已出地,北半球開始入冬,季節氣性為四分之太陰,氣候寒冷、樹木生機與地氣同步回落并藏于根。此時,南半球開始入夏。如此來回往復,往復一周即為一年,一年亦為太極,太極內分為四則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若分為五則一年分春夏長夏秋冬五季。 萬物之所生,實為少陽地氣與少陰日太陽兩氣之交合,日太陽與地氣又皆源于天地,故萬物之所生,亦為天地兩氣之和。人食入口,化成尿糞汗等出,體重不變故,人的食物歸根結底,即是地氣和太陽兩氣之和,亦是天地陰陽的和氣。 人為天地陰陽所和之中元,中元不離天地陰陽且含天地之陰陽。天地陰陽之變,亦在中元體內生陰陽之變,與天地陰陽之變相同,故人應天地之變,天人本一。人以神識為主,本與天地同心的神識卻生諸多妄識與妄念,使得人心多與天地乖違,少有順其道時,自戕元氣,故人壽短暫、輪回無端。 【原文】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表意】春季的三個月,稱作發陳。天地進入生發階段,萬物開始復蘇、欣欣向榮。這個階段人們應當晚睡早起,起后在庭院緩步而行,任由頭發披散著、放松舒展身體各部位,使自我意志隨應春氣自然生發。促生而不行殺、多給與而不奪取、多犒賞而不懲罰,這就是與春氣相應的意志形式,是培養生發力的方法。若與春氣的生發相逆,則容易傷肝氣,到了夏天就會發生寒變,這是因為可供長盛的生發之力太少的緣故。 【內義】一年為一太極,內分為四,則為少陽春氣、太陽夏氣、少陰秋氣、太陰冬氣。少陽春氣,其性生發,與人體肝氣相應,行舒散之功。春當緩動趨靜,以待腎志之發自然。 【禪解】任何一即為太極。太極可由一始而可內分至九,亦可內分六十四。作為理論,即可分為九個層次的理,當分為六十四時,亦可為六十四卦理論。 一年四季氣性分明,故以四分而論之太極。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為陰陽四分,與六氣八卦之名雖有相同,但不完全一樣,故在使用這些名詞時要分清是四分之名還是六分或八分之名。四分之少陽氣,為陽交陰所成,陽在陰中,如震雷、如六氣之相火,氣急而烈。故少陽氣不可受阻,若郁則生熱火而人易怒。人之急,因欲在先、事在后而欲生不達所致,人急則四分少陽之肝氣應而生怒,怒則肝氣耗而傷肝。所以在春季應當披發緩形、放松身心、無欲無求而使肝氣和緩,則腎志之精隨天地少陽生發的節奏自然生出受化。如此,所生之志即為奉長者,實為濟心之腎氣,坎中之真陽也。濟心之腎氣盈盛于肝系統,不僅肝系統得到充分的滋養,而且積累了大量的在夏季轉化成心氣的資材。到了夏季,轉化成的心氣充盛,即離之二陽,為離之真陰所化。如果生發之志少,此時心氣就會虛羸火弱,即為五行生克生亂而病顯心氣之寒證。生發少是因肝氣亂所致,其亂則腎陰生發不實、舒散功能沒有得到良好的鞏固而肝氣虛。到了秋季,氣性斂收,肝氣不能承應而顯肺金之克,如此則肝氣更加郁滯,就會生肝病或使已生肝病加重。 【原文】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表意】夏季三個月,稱作蕃秀。天地陰陽氣相交,萬物皆開花結果。這一段時期,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享受溫煦的陽光,控制自我意志隨應夏氣而不生怒,使得精神飽滿、營衛和而汗泄于外,猶如所愛在身外一樣。這就是與夏氣相應的意志形式,是培養長盛力的方法。若與夏氣的長盛相逆,則容易傷心氣,到了秋天就會發生寒熱交爭的瘧病,這是因為可供斂收的長盛力太少的緣故,到了冬天就會病重。 【內義】太陽夏氣,其性長盛,與人體心氣相應,行濡布之功。夏當戶外運動以汗出,促使表層之火外散而無郁。水克火,到了冬季,心源諸病會加重。 【禪解】四分之太陽氣,為二陽重疊,其性廣布清徹、無處不有。心與之相應,心氣實而廣行濡布,強化微循環末端的輸泄能力。皮膚層面的營衛之和即是這種輸泄能力的代表。如果違背心的太陽氣性,即少動而多靜于屋內、汗不出,缺乏鍛煉,則心氣郁而容易生內熱伏于體內。到了秋季,氣性收斂而使伏熱奮起,左沖右突,成為熱邪,熱邪外發則與衛氣相爭而或熱或寒,使得體內氣血的勻布性受到嚴重的破壞,氣亂而病叢生。到了冬季,氣性凝結,逼使熱邪歸心脈而使心病危急。 【原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表意】秋季三個月,被稱作容平,天高風急,清冷肅殺。這個階段人們應當早睡早起,聞雞起床,平心靜氣而不擾腎志。如此收斂神氣,則不應秋氣的肅殺而使身心處于放松和緩的狀態。意志不外越而守于內,可使肺氣清平而無恙。這就是與秋氣相應的意志形式,是培養斂收力的方法。若與秋氣的斂收相逆,則容易傷肺氣,故斂收不足而內藏陰精少、其化之陽不足,到了冬季閉藏、陽更不足而發生中寒腹瀉。 【內義】四分少陰秋氣,其性縮斂,與人體肺氣相應,行斂收化陰聚下之功。秋當靜慮緩志以斂神。火克金,到了夏季,肺源諸病會加重。 【禪解】四分之少陰,陽中陰。陽在外、陰在內,與春之少陽相反,一陰復生,地氣降下。陽化風擾于外、斂收成陰而聚下于內。此時若多興奮且慮生于外,則擾腎精生發化陽濟心,耗肝氣以行升散,正與天地斂收相反。如此則生無端耗損而失正常陰陽循環之機,此即氣亂。氣亂則五臟六腑不能隨四時的氣易而各司其職、不能各行其道以達當收之功,此即病生而趨死。秋季斂收之道,實為化外在之陽成陰精的過程,是夯實身體的季節,應當多處靜謐。細觀則知,地氣升為陽,地氣降為陰,地氣升則腎精化陽升散,地氣降則陽化陰聚下。故腎精與地氣同,本質為四分之少陽氣。亦可推知,腎精為元陽交陰所成,陰即水谷化生之陰精,元陽交陰精而藏于陰,此即腎精。 【原文】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表意】冬季的三個月,被稱作閉藏。此時水結冰、地坼裂,人們應當不擾動腎陽,早睡晚起,在太陽已經升起的時候起床,視腎陽為寶物,謹小慎微地護持,使其始終處于藏伏狀態,其用也小心翼翼,就像生怕被別人看見一樣。防寒保溫,但熱也不能達到出汗的程度,以免過多耗散陽氣。這就是與冬氣相應的意志形式,是培養閉藏力的方法。若與冬氣的閉藏相逆,則容易傷腎氣,到了春天就會發生諸多陽氣不發的痿厥病癥,這是因為可供生發的腎精太少的緣故。 【內義】人之陰陽氣血循環,以及生命狀態的健康與否,是以腎精為核心。腎精由元陽交于水谷之精而成,屬后天四象之少陽,即六氣之少陽龍雷相火。一年四季的腎精之用決定人的體質強弱,每日的腎精之用決定日常的精神狀態。 【禪解】人體的一切,根源于腎精。天交地而生少陰地氣,在人即為腎精,腎精與地氣同步。地氣隨日而升降,其動有以年為周期的四季之動,或為五季之動、六分之動、八分之動,乃至細分可為六十四分之動。不單是如此,亦有以日為周期的如上之動。人的腎精自然也是如此。衡量其動之標尺,竟然為天體日太陽!偉哉古圣!古人用太陽作標尺,以度量地氣升降而知腎精之用,是何等的聰慧! 【原文】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表意】天的氣性清靜光明,運化萬物、健運不息、無有終時。若天德顯現,則日月之德就無從顯現。有陽則必有陰,天德有顯,則必然有其對立面的邪害顯現彌漫于天際。如此,陽氣閉塞不通而無下,地氣藏隱而無上,云霧不凝而彌散于空中,不能化作雨露降下,天地陰陽不交,萬物生命不能延續,不延續即如樹木多會死亡。邪惡之氣得不到發散,風雨沒有節制,雨露不下,茂盛的禾苗不能長成,頻繁出現暴風雨,天地四季沒有規律,違背自然規律,萬物生長未及一半就都已死絕。天地陰陽之道,唯有圣人能夠順應自然的變化,所以不會發生重病。所以,萬物不失,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生機。 【內義】天地陰陽與人之陰陽氣性相同。 【禪解】此段以天地作喻,表人之氣亂。天陽地陰為混元太極內分所致,既生陰陽,則必生四象,天地陰陽無有不交時,若有不交則世無存。人之太極,在受精卵發育成胎兒出生的過程中,形成的元陽作為太極的陽儀,元陽包含于新生兒整體中;新生兒發育成長直至死亡,就是太極陰儀的形成過程。人與天地太極無有二致,但人有后天自主意識,多違道而少順道,易生氣亂。人若氣亂,則如上述而命不保。人之天,為元陽;人之地,為身形;人之日為心,人之月為腎。元陽藏于腎而成腎精,化四氣之少陽,與地氣之少陽同。因地氣隨日而易,故腎精亦隨日而易。腎精為生命之源,春夏生發布散于人體,以壯身形;秋冬斂收閉藏于腎內,以實根本。腎精不化氣于身形,則腎水寒而無發,肝氣無升散、心氣無濡布、肺氣無斂收、脾氣無中和、腎氣無聚下,如此則氣血彌漫不精,升降失機、火水未濟而水火終離,元陽只耗無藏,故保腎精即為保元陽。腎精上濟于心而氣血勻和于人體,終為五臟六腑的協同之結果,又人體一切均以心神為主,心動則遷一發而動全身,違道之動必生非法之耗,其耗必損腎精而多耗元陽,元陽耗損過急則人壽短,故長壽之道根于靜心保真。 【原文】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表意】違逆春的氣性而妄作,則人體少陽氣不生,肝氣不舒內郁而發生病變;違逆夏的氣性則人體太陽氣不長,心氣不濡反渙而心虛;違逆秋的氣性則人體太陰氣不收,肺氣不降反逆而燥且張;違逆冬的氣性則人體少陰氣不藏,腎陰獨沉于下。 【內義】肝氣性屬四象之少陽,應春氣而行生;心氣性屬四象之太陽,應夏氣而行長;肺氣性屬四象之少陰,應秋氣而行斂;水谷陰精為腎陰,與元陽和而成腎精,其氣本性藏陽,應冬氣而和元藏于腎陰而成腎精,其性屬四象之太陰。腎精隨緣化氣故,腎精與腎氣同,入血以嗣全身氣血。 【禪解】此處少陽太陽太陰少陰是太極四分之氣,與人體肝心肺腎四臟相應。四分之氣,少陽性生、太陽性長、少陰性收、太陰性藏,本如是,是道之理。正是因為這種道理的存在,才能在太極一分為四的情況下始終能夠保持太極一的本然全貌,故雖然也是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的概念,但這類概念下的邏輯結果都是必然的,沒有或許其他的可能余地。這種模式的概念集合就是道學。大自然如此,但人則非,因有妄而非道故,違逆于道而行乖。人行多乖則容易氣亂而病生趨死,最終即為壽短之格局。 【原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己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表意】四時的陰陽氣性,是萬物之所以產生及持續存在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護養身體的陽氣、在秋冬護養身體的陰氣,這樣就會使自身的陰陽與天地陰陽相應不背,所以能夠與萬物一同沉浮于大自然而不斷地運動發展。違逆陰陽的道理,就相當于戕伐自我的根本,損壞自我之所以產生的本然真實。所以說,陰陽四時是萬物終而復始的存在過程,是存在與消亡的根本。違反這種自然規律,就會災害叢生;順從則重病不生,這種狀態被稱為得道。對于道,圣人順道而行,愚蠢的人只知道嘆服道的偉大。順從陰陽的規律就會生存,違背規律就會死亡;順從規律就會得到治理,違背規律就會發生混亂。不順從規律而違背規律,稱之為內格。因此,圣人治病不治已成之病、治未成之病;不治已成之亂、治未成之亂。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病已經形成之后再用藥、亂已經開始了再進行治理,就如同渴了挖井、臨戰而鑄造兵器,這樣豈不是太晚了嗎? 【內義】真,即是大自然必然規律,是春夏秋冬之能使,被稱作道,道即是真。順道是自我之所以產生及存活的根本原因。治病以治未病為上,病若不及于其傳,則時過境遷而可自得復原。所以說,養成順應陰陽四時的生活習慣,是避免疾病成為亂根的的基礎。內格,即人體內部生理無端的自相戕伐,其結果就是氣血大亂。 【禪解】人類因道而有,心神的原始存在使人類產生了意識,人類意識的存在又使人具有了自主獨立性,人的行為完全受意識的支配。因為意識的作用,除了本然的一些行為外,如餓了吃飯、困了睡覺等,其他方面都存在分別決擇的意識過程,產生了自以為是的自我意識系統。自我意識系統是由從小呀呀學語開始而獲取的人類知識與對自我感覺的判斷總結所構成。人之所以壽短,問題就出現在人類知識!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對自然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認知,將這些認知作為知識,一代一代地傳授與發展,其中也有一些沒有被傳承下來的。細觀于此,就會發現人類知識并不是對世界真實的完全反映,即便是完全正確,也只如大象的一個鼻子、一只耳朵、一條腿而已。用這種殘缺不全的知識指導自我的行為,顯然必定會漏洞百出。尤其是現代醫學,除了解剖學,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實驗室統計的結果,甚至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杜撰出來的。那么,人到底應該如何是好呢?自遠古時期,在中國就有一種知識被稱為道學,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即是圣人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就自身內在的覺知所總結歸納出的人類意識最高級別的哲學系統,在老子之前就有了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論。道以人類意識中最為基礎的數字概念作為框架,由一至九搭建出太極、陰陽、三才、四時、五行、六氣、七星、八卦、九宮的塔系理論,形成從九個層面認知事物的思維模板,以達到格物致至而致知的效果。而這個塔系理論的核心就是陰陽,也因此而形成了自古即有之的中醫學。以具象思維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是以抽象思維的哲學為指導,中醫的發揚,亦必然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為具體落實。中醫學是以抽象思維為范式的人體理論系統,源于道。中醫理論的發揚,必然以其理明為基礎,概念準確統一是必然的前提。所以說,研究中醫、掌握中醫、發展中醫,離開了道學則無有是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