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穿村過,小溪橫橋梁,出門到田間,觀魚清水塘”。在車上就聽到 武漢 朋友在說 大余 灣的傳說和秀美,來自 徽州 的我,并沒太多在意,也許每個人都會夸家鄉美吧,心想:若你們有機會來 徽州 ,或許就知道了什么叫著古村落。 大余灣村位于武漢市黃陂區研子崗鎮,隸屬木蘭風景區。這次來, 武漢的朋友很用心,怕在這蕭瑟的冬日,這幫“色友”拍不出感覺,還特意請了模特來助陣。進入村頭,我就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一汪碧潭映襯的古樸的村落,似曾相識...... 今年的冬來的遲,雖已是隆冬,依然留有秋的韻味,金紅色的梧桐樹葉還在樹梢搖曳,池塘岸邊的水杉紅的似火,這排高大的紅杉林又很像 徽州 古村落的水口林,“水口者,一方眾水所總出處也。”在 徽州 ,大凡百年以上的村莊都建有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的水口。水口為村落的咽喉,被看成關系到村落人丁財富的興衰聚散。 這村頭的水口林與池塘的格局,與 徽州 古村落的規制很類似,難不成在這 木蘭 山腳下還隱匿著 徽州 的古村落?為一探究竟,我升起了小飛機,空中俯瞰 大余 灣。 我們的造訪自然引起了村民的注意,在我升起小飛機時,來了幾位圍觀者問這問哪。正好我也想咨詢下他們,就邊拍邊與他們交談。“……咱們村,我覺得和 徽州 的古村落很想像呀?”我這么一問,馬上得到了一位年長者的大拇指,“您,好眼力!”也許是找到談資,老人家的話匣子打開了...... “咱們 大余 灣村左邊青 龍游 ,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 北斗 ,后面金線吊葫蘆,中間如意太極圖。您的小飛機在空中看看,像不像?”老爺子很睿智,在回答我的問題之前賣了個關子??罩懈╊?,這里的確是一風水寶地,它的水系構成與 徽州 著名的 宏村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村前的太極塘,如同 宏村 南湖的“牛肚”,既有留住財氣之意,又有防火的實用功能。 老者見我連連點頭稱是,就接著說:您說的對,我們余氏先祖來自 徽州 的 婺源 ,在元末明初為避兵難而先遷居武昌,后認定這灣子是一塊聚風水寶地,確定為余氏的立根、繁衍生息之所,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婺源 現隸屬 江西 ,老爺子為何說是 徽州 的 婺源 ?他知道我是明白人, 婺源 屬 江西 只是近代的事,古 徽州 一府六縣( 歙縣 、 黟縣 、 休寧 、 祁門 、 績溪 、 婺源 )橫亙了一千多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五、六百年前余氏先祖自然是 徽州 人。我告訴老爺子:我正是來自 徽州 ,進咱村就有親切感。老爺子聽后很是高興,非要拉我去他家坐坐,喝杯茶。我禮貌地謝絕了。 走進這座帶有 徽州 氣息的古村,青石小徑蜿蜒前伸,古樸的房屋連環而建,一律的青條石墻,黑瓦飛檐,形成院落交錯的小巷。石磨、古井、斑駁的木亭散布其間,殘缺但含有歷史信息的木石雕刻、畫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象到舊時的精美。 冬日里的 大余 灣的游客不多,古韻幽幽的街巷,的確是拍古裝人像的好場所,在 武漢 朋友的吆喝下,這兒成為攝影老法師們的樂園。我也跟著蹭拍了幾張,隨這一襲紅裳穿越古村,眼鏡不停打量著這座異地的徽村..... 細細欣賞 大余 灣的古建,還是與徽派建筑有一點差異,如這:“石墻到頂”的特色,在 徽州 是很少看見,徽派建筑也是以條石打墻基,最多高不過腰際,墻體為青磚,而 大余 灣“石墻到頂”是為顯富,還是有它意呢? 大余 灣的古建之間少了徽派的馬頭墻,但卻有:“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的構造,縱觀全村整體布:”村前以溪壑為塹壕,村后以山寨為屏障。這樣的“前面墻圍水,后面山圍墻?!眱叭痪褪且簧秸?/p> 可以想象:當初余氏先民為避兵荒,遷徙至此,首先考慮的是抵御外寇,村落的格局以及古建的特色上,雖有徽派建筑的風味,但更堅實,牢固。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應了余氏先祖拓疆的艱辛。微信群 大余 灣古建房子正門,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就是一般向內退一步,取“退一步海闊天空”之意。這樣蘊含著處世哲學結構,讓我想到了家鄉 桐城 的六尺巷,“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大度做人,克己處事。是徽文化的精髓。 大余 灣村民一直沿續著余氏先祖的教誨,信奉“耕可致富,讀可榮身”。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圣賢書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這“耕讀傳家”的古訓,在 徽州 地區盛行了上千年,開枝散葉到了 大余 灣依在傳承。 據村譜記載,余氏為 婺源 的旺族,宗代曾有“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 大余 灣盛行讀書之風,至今還流行鮮見的一種“曬書”的習俗。每年的梅雨季節過后,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各家各戶將自己家里私藏的古老典籍、字畫和書信拿出來曬,防其霉變。成為了 大余 灣靚麗的風景。 “前面墻圍水,后面山圍墻,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墻,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绷俣嗄赀^去了,余氏的后裔,遵祖訓,承遺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恬靜與淡泊的生活,譜寫著一首悠遠的 桃園 之曲。 走在 大余 灣這古樸寧靜的街頭巷尾,觸摸歲月的滄桑,感受徽文化的遺風,聆聽那古老的傳說。它是一塊墨玉,遺落在秀美的 木蘭 山腳下,悠然散發著徽墨的淡香...... |
|
來自: 昵稱6609905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