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第13期 總第412期)隨著2008年中國關于限制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覬覦中國糧食產業的國外糧商早已蠢蠢欲動。在眾多的國際糧商中以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最為有名,人們習慣根據他們名稱的第一個字母,把這四家稱作“ABCD”四大糧商。這四個占據世界糧食交易主要份額的四大糧食集團行事低調,關于他們的新聞并不算眾多,但是他們對于世界糧食環境的作用卻沒有人能夠小視,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告誡世人: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要說四大糧商控制了人類,多少有些玩笑,但是對于糧食的控制卻是不爭的事實,了解他們對于我國糧食產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總結性效應。一、四大糧商的來路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 ADM的創始人早在1902年就開始了相關的生意,但在1905才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注冊了Archer Daniels這個名字,現在ADM公司的總部設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狄克多市。公司成立后,隨著之后幾年的發展,ADM將勢力擴大到Wisconsin,New York等地。當資本慢慢積累后,1923年并購了米蘭亞麻子產物公司(Midland Linseed Products Company)后,公司正式更名為Archer Daniels Midland,聲名顯赫的ADM公司便由此誕生了。ADM逐漸擴大經營范圍,增加了面粉工業、食品加工業、飼料業、特殊食品業、可可業以及營養品工業等等。20世紀80年代起,ADM開始走向世界。1983年在香港設立亞太分公司;1986年進行在歐洲的擴張,在荷蘭和德國進行收購;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時至今日,ADM已成為巨大而又盤根錯節的跨國公司。它旗下的企業包括食品、飲料以及飼料等,共約270家各種各樣的制造工廠,分布在世界各地,從事可可、玉米加工,食品添加物、營養補助品、食用油等的生產和市場推銷。除此之外,它還從事有關農糧儲備與運輸交通等大型行業。現在,ADM是當今世界第一谷物與油籽處理廠,美國最大的黃豆壓碎處理廠和玉米類添加物制造廠,美國第二大面粉廠和世界第五大谷物輸出交易公司。 在四大糧商中,ADM向來以注重研發著稱,他不斷通過化學研究支撐其發展壯大,現在與寶潔還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幾乎在生物燃料出現之初,ADM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而在美國前總統布什提出生物燃料計劃后,ADM更是雙手支持,ADM招來了原石油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僅2007年,公司用于活化燃油的投資就高達10億美元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產者。公司還宣稱在2009年之前,在這個領域投資23億美元,并且和大眾等公司開展一系列的合作計劃。 邦吉(Bunge) 邦吉,由其創始人Johann Peter Gottlieb Bunge,在1818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創立,1859年由其孫子將總部遷至比利時。公司初期主要從事海外香料與橡膠生意。1876年,公司遷至阿根廷,開始其在美洲的發展。在猶太糧食交易商赫斯(Alfred Hirsch)加盟后,生意開始擴及其他的農作物,包括各樣糧食與油籽。1935年,邦吉進入北美地區。之后,公司在南北美地區迅速發展。1999年,其將總部正式遷至美國紐約。2000年邦吉正式進入中國。基于全球均衡發展的思想,2004年邦吉又加大了在東歐地區的投資。時值至今,邦吉在全球32個國家擁有450多個工廠,已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糧食出口公司。據公開報道稱,邦吉目前是巴西最大的谷物出口商,美國第二大大豆產品出口商、第三大谷物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除了糧食加工與出口,邦吉還將營業范圍擴展到了紡織、化肥、油漆以及銀行等行業,工廠和業務遍及巴西、美國。 在四大糧商中,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為名,在南美擁有大片農場,一邊向農民賣化肥,一邊收購他們手中的糧食,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進行深加工。 嘉吉(Cargill) 嘉吉公司,由原籍蘇格蘭的海運商威廉·卡基爾(William Cargill)兄弟,于1865年在Iowa創立的,1868年其將工廠遷至Minnesota,1875年又將其總部遷至Wisconsin。現在嘉吉年營業額高達900億美元,年獲利達25億美元以上,是美國第二大私有資本公司,法國第三大糧產輸出公司,美國最大的玉米飼料制造商,美國第三大面粉加工企業和屠宰、肉類包裝加工廠,最大的生豬和禽類(如肉雞、火雞)養殖場。它的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不但是美國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同時,它還擁有全美最多的糧倉,從食品的生產、包裝,到市場的每一個環節,無不一手包辦。公司業務橫跨五大洲及66個國家,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它還擁有超過100億美元資產的避險基金——黑河資產管理(Black River Asset Management)和從事高科技及高回報(包括基因工程等)的生物工程研發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嘉吉公司一直很注意物流環節,這從它擁有400條平底運糧拖船和2000輛大貨柜車可見一斑。嘉吉公司主張開放自由貿易,它的發展戰略主要是開發第三世界的潛在市場,嘉吉在中國擁有的合資和獨資企業多達27家,遍布沿海地區。 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 路易達孚是一家跨國集團,由法國人列奧波爾德·路易·達孚創建于1851年,總部設于法國巴黎,開創和發展了歐洲谷物出口貿易,現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國第一糧食輸出商和世界糧食輸往俄羅斯的第一出口商。150多年來,路易達孚集團的業務已擴展到十分廣泛的領域,與有影響力的歐陸政治人物互相通氣,后期建立的路易達孚銀行是法國第五大銀行。由于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設有機構,公司在世界各地參與經營多種多樣的商業活動,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位于巴黎的總部通過管理及制定公司的發展策略,統籌策劃整個集團的商業活動。目前,路易達孚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主要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倫敦,巴黎,圣保羅,美國的威爾頓和孟菲斯。 路易達孚的最新生意活動,是從事全球性活化燃油的生產和經營,包括制造和交易經由發酵或合成方式生產的乙醇,它用以制造發酵式乙醇的主要原料是蔗糖和谷類等農作物。它在巴西擁有兩處巨大的發酵式乙醇制造廠。通過設在倫敦等地的辦事處,路易達孚積極從事著乙醇從生產到目的地的交易,以及乙醇市場的開發,目的是要讓乙醇市場全球化。 路易達孚集團的大宗商品部(Commodity)才是搞農產品全球貿易的。它很重視期券期貨的買賣,來平衡風險。在中國,成立于1994年的路易達孚(北京)有限公司,就是大商所和鄭商所的自營會員,而在中國期貨市場上,有國際背景資金的規模往往比國內資金還要大。從2006年開始,路易達孚(北京)有限公司從中國政府手中獲得玉米國內貿易的許可證后,積極拓展中國市場。 二、四大糧商的中國布局 美國ADM公司在中國的動作較為明顯,它和新加坡WILMAR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中國)集團是ADM在中國擴張的典型代表。益海集團成立于2001年,總部設在上海陸家嘴。目前該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達38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工廠遍布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寧夏、黑龍江等內陸地區,貿易公司及辦事處已覆蓋除西藏和港、澳、臺地區外的全國各省。該集團油籽年壓榨量達1000萬噸,油脂年精煉能力300萬噸,分提能力達100萬噸,出口豆粕占全國年出口總量的70%以上,是國內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業集團之一。在大力發展油脂、油料加工項目的基礎上,該集團又全面進軍小麥、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同時又先后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向著多品種經營和多元化發展。早在2005年,益海集團便開始將投資方向轉向其他農產品加工領域,在黑龍江投資益海米業。2005年12月,又成立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負責集團東北業務開展。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已與黑龍江益海糧油和黑龍江龍糧儲備公司合作,建設大型收儲基地;開展水稻、玉米等國內外貿易;組建物流公司,貫通運輸通道;建設玉米、大米加工基地;在佳木斯等優質水稻大豆主產區建立大型糧食加工基地。益海集團已在東三省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建立了完善的糧油業務網絡。 嘉吉在中國建有27個獨資和合資公司,其總部位于上海,在中國大部分省市建有飼料廠、榨油廠、高糖果廠等各類加工廠,并已在布局中國的化肥市場。嘉吉在華已經建立了全資的山東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資的云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種植領域外,嘉吉在華的鏈條基本搭建完成。 進入中國市場較晚的邦吉,在全世界32個國家擁有450多個工廠,在四大糧商中,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產業鏈完整性而著名。 路易達孚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與中國有飼料和谷物貿易。 WTO關于外資企業進入我國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到2008年已經結束。也就是說現在,外資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國內從事糧食的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大國,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以四大糧商為首的外資糧商各個摩拳擦掌,希望多分一杯羹,而這對于中國糧食市場來說,是狼來了還是像鯰魚一樣促進中國糧食市場的健康發展,至今爭論未休。 外資的進入,給一些國內糧食企業帶來了恐慌。有人擔心外資進入糧食流通領域后,憑借其強勁的實力,通過兼并、收購、合作等方式主導國內糧食流通格局,擠壓國內糧食企業的生存空間,控制中國糧價,威脅國內糧食企業的生存進而危及到國內糧食安全。所以一些人建議政府應以行政的方式繼續限制外資在糧食領域的活動。受此影響,據媒體報道,一些外資企業在申請《糧食收購許可證》的時候,已經遭到當地糧食主管部門的拒絕。原因是上頭通知,要求停止對外資企業發放許可證。 在反對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產業的理由中,中國大豆市場開放的所謂“教訓”被提及的最多,2001年中國對外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不斷涌入國內,跨國巨頭開始染指中國大豆業。2004年,在遭遇國際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后,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承受負荷,紛紛宣布破產,被外資低價兼并。2008年,據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全年將進口3550萬噸大豆,進口依存度將首次突破70%。中國90多家主要國內榨油企業中,64家已變成外資獨資或合資,控制了中國85%的實際加工總量。大豆定價權基本旁落。大豆市場的“教訓”歷歷在目,許多人認為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也許會重蹈覆轍。 但是據業內人士分析,“ABCD”企業控制中國的大豆定價權實際上并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加工利潤這么簡單,而是在做一個非常龐大的全球戰略布局,中國僅僅是這個布局的一環。 跨國糧商控制了中國的大豆市場后,在世界范圍內就形成了原料在國外、加工在中國的布局。 三、四大糧商整合下的國際糧食市場 不管人們愿不愿意相信,“ABCD”四大糧商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只有他們可以定價”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似乎有些不平,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在國際各個市場都在整合、重組的大環境中,國際糧食市場卻走在了前面,四大糧商以絕對的優勢占據了國際糧食市場的大部分江山,控制了多國的糧食貿易,并與多國的政府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就更加加固了四大糧商的“江湖”地位,似乎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們到處攻城略地。而方式不外乎侵占糧食市場、通過期貨控制糧食市場,最危險的是,四大糧商都是一條龍的集團化運作,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建立自己的運輸通道等流通環節,掌控了整個鏈條。也正是因為鏈條式的發展模式使得四大糧商更容易控制糧價,從中盈利。邦吉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奇跡般的業績歸功于國際市場的高糧價,盡管也有礦產等投資,但是農業部門始終是邦吉最強的部門。2007年,所有地區業務都出現了增長,在歐洲和南美,谷物開發和油料作物的加工利潤增加了;在北美,谷物出口則大幅增加。 四大糧商因經營的側重點不同,其經營模式也不盡相同,例如在生物燃料領域,向來以注重研發著稱的ADM,幾乎在生物燃料出現之初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而在美國前總統布什提出生物燃料計劃后,ADM更是雙手支持,而其他糧商則謹慎得多,目前為止,邦吉僅在巴西有一家獨資的甘蔗乙醇生產廠。路易達孚也是直到2006年,才開始在美國興建了第一個年產8000加侖生物柴油的工廠。至于嘉吉,盡管也生產乙醇,但是為有興趣的投資者提供生物燃料技術和服務的熱情,似乎超過了他們自己投資生產的熱情。四大糧商的分歧在于對市場未來走向的判斷不同。以嘉吉為代表的一方意見認為,糧食市場的漲價并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擴大耕地,因此未來不會有很多糧食可被用于生物燃料。另外,生物燃料的未來發展,直接取決于石油的價格,如果石油價格下跌,那么生物燃料將無利可圖。 雖然四大糧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農產品貿易,只要這四家愿意心照不宣地向一個方向行動,其影響力毋庸置疑。因此很多人都在擔心農產品自由貿易體系將要面臨崩潰,因此各國政府紛紛采取行動保護本國的糧食安全,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主席兼總裁葛諾仁也曾說過,四大糧商之間存在的是競爭關系,其間并沒有類似于歐佩克之類的合作組織,很難形成統一的利益趨勢。但是,四大糧商的“能量”依然不容小視,各國的反應也并非毫無根據,這也服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四大糧商的實力與影響力,在以競爭為前提的國際糧食市場環境下,實力雄厚的四大糧商已很難超越,而它們的下一步動作也將引起各國的密切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