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從唐德宗到唐代末年(公元8世紀晚期至10世紀初期),銅鏡的制作因社會動亂而急劇衰退。 無論是造型紋飾、技法都與前期不可同日而語,主題紋飾除了簡單粗放的植物紋樣外, 具有宗教含義的紋飾特別盛行,有宣揚道家思想的八卦紋鏡,符筑、星象、天干地支等列于其間。 佛教藝術中流行的5字鏡,以及蓮花、獅子等配飾也常見。這時的紋飾布局也顯得毫無生機、單調乏味。 以紋飾的表現手法看大多粗劣,已完全失去了盛唐銅鏡富麗堂皇、姿態萬千的風格。 從此以后,中國銅鏡藝術日趨衰落,再難重振昔日的風采。晚唐至五代被認為是整個中國銅鏡發展的轉折階段。 唐鏡不講究對稱于中心和左右對稱,藝術樣式或表現手法的多樣化,終于突破了傳統的規矩格局,代之以自由活潑、富于變化的布局。 采用散點式、獨體式、旋轉式、滿花式等多種方式布局。隋唐鏡銘文已減少,在盛唐期幾乎絕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