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父母在線微信公眾號 1月4日晚八點,夏燕老師在“新父母在線公益課堂”講授微課《有規矩有方圓》,引發了大家的熱烈關注。 小編特整理出微課,供大家學習參考,本文為微課的上篇: 大家肯定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那什么是規矩,什么是方圓呢? 規矩,其實是兩種工具,用規來畫圓,用矩來畫方形。 意思就是,如果沒有規和矩就無法制作出方形和圓形的物品,后來就引申為行為舉止的標準和規范。 這句賢文就是在教育我們,做人要遵紀守法。 大家還記得,2016年7月在北京的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發生的那個悲催的故故事嗎? 有一位家長不顧園內標語警示下車,引發了非常慘烈的后果。 這就是對規則、對規矩沒有敬畏之心的后果。 1 作為我們家長,我們自己的理念,就是要給孩子立規矩,立正確的規矩,養成良好的習慣,規律的生活,這本身也是我們應當遵守的一種規矩。 而且我們是可以把守規矩和玩游戲,講故事等等,以生動有趣活潑的一些方式結合起來,來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讓我們的孩子更加自律。 有個小故事推薦給大家,可以跟這個孩子講一講,是周亞夫執紀如山的故事。 他是漢朝功勛卓著的一個將軍,以英勇善戰、嚴守軍紀著稱。 有一次,漢文帝要去犒勞軍隊,他沿路經過很多的軍營,都能很順利的進入。 但是到達了周亞夫駐扎的軍營,將士們就是身披盔甲,手執鋒利的武器。 門口的衛兵不讓他們進去,說:將軍有令,軍隊里面只聽將軍的,不聽其他的指令。 后來通過層層的上報,周亞夫才出來對文帝拱手作揖,迎接漢文帝。漢文帝被他感動了。 這個小故事說明什么呢? 是說周亞夫連皇帝都敢拒之門外,因為軍令如山,軍營內只要有執法就是有他的責任。 所以,規和矩可以理解為一定的法則,標準規范或是習慣。方圓呢,指特定的事物。 但是我喜歡從積極的角度來說,所以就把它改成了有規矩,有方圓。 就是我們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規則規范,這需要我們共同來遵守。在一個家里面,需要我們家庭的所有成員共同遵守。 我建議孩子越小的時候,培養規矩的意識越重要。 六歲以前,兩三歲是非常好的時間段。要跟孩子立一個懂規矩有規矩守規矩的強烈意識。 去年,有幾個媽媽帶著孩子去吃火鍋。在火鍋店里頭,孩子太開心了,來回地奔跑。 服務員要上菜,就跟媽媽們說:把孩子們管一下。但媽媽們顧著自己聊天兒什么的,就說:哎呀,孩子小,讓他們開心就好。 后來隔壁桌也有兩位美女在進餐,結果這個孩子故意到那個桌上,去惹弄這兩位客人。 后來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那兩位姑娘就跟孩子媽媽說:孩子這樣跑肯定不好,而且有安全隱患什么的。 結果媽媽們還是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有一個男孩特別調皮,看這兩位姑娘說他,特別不高興。 然后就跑到他們桌上,抓起餐盤里的東西就往這個鍋里一扔。 鍋里的湯濺到那個女孩兒的眼睛里頭,一只眼睛失明了。 熊孩子要是不遵守一定的規章制度,沒有一個對規矩的敬畏之心的話,那你就會為孩子沒有規矩去買單。 所以,心中有規矩,行為才能定方圓。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要告訴我們遵紀守法,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小事入手,從現在做起。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內化于心的教育,要越早越好。 2 萬物莫不有規矩。 有的人認為,孩子需要從小培養規矩意識。 但也有一些家長覺得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只要孩子喜歡就好,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得。 這是個非常不好的借口。沒有規矩約束的孩子在長大后,一定就會變成一個不守規矩的人。 對于孩子,將來的人際關系啊各個方面也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立規矩,不如說是培養孩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在理念當中,首先要意識到保護天性,尊重孩子,并非是放任孩子。良好的習慣需要家長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培養。 一歲多就可以開始給孩子立一些規矩,比如吃飯不要追著到處喂呀,一定要固定坐在一個地方等等。 立規矩,其實這本身也是一個規矩。 包括我們點餐的時候,在家應該怎么樣,在外面就餐應該怎么樣?包括餐桌上應該怎么樣等等,對孩子要有一個約定。 規矩和愛,其實是統一的。 有規矩的自由可以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就是放肆了。 真正的規矩一定是有愛的規矩。 I LOVE YOU 這個英文,L代表的是傾聽,字母O代表感恩,而V代表尊重,E代表的是寬容。 所以,立規矩前我們可以和孩子交流,傾聽他的一些想法,然后和孩子進行充分的討論,再來制定規矩。 包括吃飯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上網的時間,游戲的時間……做什么不做什么,養成很好的習慣。 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保表示出尊重。 因為孩子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他愛玩、愛鬧的特點,家長要理解。 但是也要告訴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勞動成果。 包括一些約定俗成的禮儀,餐桌文化等。大人動筷子了,小孩兒再動筷子之類的。 寬容,是建立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的。我們要通過多種形式,包括看動畫片兒、看繪本、講童話什么的,讓孩子發現規矩之美。 父母的榜樣的作用,更能讓他們心悅誠服。 舉個小例子,我們出去旅游的時候,在懸崖邊上看到有欄桿,我們就跟小朱講,這有欄桿,你就敢靠著這個欄桿往下看;如果沒有欄桿立在懸崖邊上,你是不是在很遠的地方就停下了呢? 欄桿就是一個界限,也就相當于規矩。這個界限,它帶來的就是有尺度的安全感。 這樣就是教會我們孩子做人做事的一些規章規則,一些規矩。 規矩和愛統一,才能夠成就孩子的未來。 愛孩子和立規矩不是一個單選題,因為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可能覺得孩子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但其實這個是不妨礙我們給他立規矩的,我們可以從很多生活細節上去管教孩子。 愛孩子和立規矩之間沒有必要對立起來,應該是統一的。 就像剛剛說的,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不放肆,叫規矩,不活潑叫呆板。 比方說在養牛場,周圍是用鐵柵欄圈起來的,牛在柵欄里頭吃草,喝水,東奔西跑,這個可以叫活潑。放牛的人呢,他不好干涉。 如果跳出了柵欄之外,就是放肆,就不得不干涉。如果在柵欄里頭,卻不準它去吃草,喝水或東奔西跑什么的,那就是呆板了。 所以我們說同樣的道理,給孩子愛,但不要讓愛成為一種借口,讓孩子成為自私、缺乏基本能力和教養的人,這種愛是貽害無窮的。 規矩和愛不可或缺。人是因愛而生,為愛而活。 所以建議大家,兩歲之前定規矩,越早越好。 很多任性的毛病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沒有掐根兒,放任孩子,最后大人就會為他的任性買單。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可以通過讀繪本呀這樣的方式植入規則,并且嚴格遵守。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會冷處理,不要發火,更不要用暴力手段,更不要對孩子說: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再哭就把你丟這兒了, 媽媽不喜歡你了…… 3 有這樣幾個小原則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有底線。 比如約好了每天玩兒半個小時ipad,但是孩子卻哭著要玩更久,那么我們不能慣著。 家長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就會妥協,于是孩子又多玩了半個小時。 這樣被慣壞的孩子就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要求總是被滿足。 所以第一次出現問題的時候,大人的妥協,就只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帶來更多的麻煩,所以要延遲滿足。 第二個原則,是有些事必須讓孩子自己去做。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小,做事情非常磨蹭,就替孩子包辦了。 其實這樣不好,愛從來都不是大包大攬的。 我們是要教會孩子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幫他去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愛。 第三個小原則,有些責任必須讓孩子學著去承擔。 我曾經記得給小朱講過一個繪本,當中有這樣一個對話。 安利說:“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他媽媽說:“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然后安利說:“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然后媽媽說:“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段話非常有趣,而且我覺得這個媽媽做的特別好。 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但是同時又強調,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盡可能想辦法去恢復或者彌補你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 所以家長不能幫孩子去逃避,而應當要求孩子為自己錯誤的言行承擔后果,而且讓孩子會有面對錯誤的一種勇氣和擔當。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