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響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釜口以北鼓山之中,北齊定都于鄴城,陪都晉陽,所以頻繁來往其間,作為當時的交通要道,皇氏鑿窟建寺,修筑行宮,就是今天所見的北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遠望 可以說,響堂山石窟就是北齊王朝的背影,也最能代表北齊佛教造像藝術。北響堂山尚存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五千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巖中。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里擊掌甩袖,都能發出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石窟位于鼓山西麓半山腰,山下有常樂寺遺址和宋代磚塔。山上現存石窟主要以北齊皇室所開鑿北洞(第九窟)、中洞(第四窟)、南洞(第三窟)三座大窟為代表,石窟雕刻精美,氣勢宏大,富麗堂皇,充分顯示了皇家開窟造像的非凡氣度,是北朝晚期中國石窟造像藝術的精粹所在。我認為響堂山石窟的水準僅次于敦煌、云崗、龍門、大足和麥積。莊重而不失張力,不身臨其境很難感受。尤其是第九窟,兼具云崗中心塔柱窟的震撼和和龍門奉先寺的質感,雖未完工,猶如神跡,完美的石質和褪去的色彩相得益彰,放眼全國也是頂尖中的頂尖。中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這樣描述:“北響堂石窟大佛洞可以與龍門石窟賓陽洞,鞏縣第五窟以及云岡各大窟相媲美”。 常樂寺塔 進入鼓山,首先看到的是常樂寺塔,塔始建于隋代,現存為宋代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塔高約三十米,各層出單檐,一、三、五、七層檐下為斗拱,二、四、六層塔檐以蓮瓣承托,第九層殘存少量塔檐,為斗拱上加蓮瓣,第八層塔檐已完全損毀,無法辨識。古塔的外墻裝飾復雜,每層的八個平面無一空閑,大部分裝飾以磚雕假門和浮雕塔,另有少量假窗。塔身開窗較少,據說可攀登至第三層,現在塔門已封閉,古塔最上面兩層外墻已損毀脫落,看上去搖搖欲墜,已是十分危險。 常樂寺塔 常樂寺塔 常樂寺遺址 塔后就是響堂山常樂寺遺址,常樂寺自北齊始,在河朔之地已傲立千年,有河朔第一古剎的美譽,可惜建國前被一位老師燒毀,如今僧散寺空,殘垣斷壁,歷經千年歲月打磨,外加百年風霜的洗涮,使得常樂寺遺址有一種特殊的氣質,滄海桑田,遺世獨立。 常樂寺舊貌,圖片源自網絡 常樂寺遺址現狀 常樂寺山門 石塔,位于寺院最前。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當年劉敦楨先生推測為唐代石塔。石塔損毀嚴重,只能隱約可見塔身遍布雕刻。 常樂寺石塔 塔后就是三世佛殿遺址,殿內中央石砌佛壇,壇上造像八尊,金代所雕三世佛。 常樂寺三世佛殿遺址 常樂寺三世佛殿遺址 再之后是圖四圖六兩座宋代經幢。一座上年代很清晰:大宋乾德三年;另外一座年號的第二個字為‘隆’,疑似宋太祖建隆年間。 常樂寺宋代經幢 常樂寺宋代經幢 再之后的遺跡是講法堂,當年整個寺院最大的建筑?,F在只剩下一些石質的建筑構件矗立在基臺遺址上。雜草叢生,似乎有些凄涼。 常樂寺法堂遺址 出了常樂寺遺址,拾階而上就是響堂山石窟了,進入石窟區,我們以從南到北的順序介紹: 第二窟 首先是第二窟,又名大業洞,位于刻經洞南側,洞窟較小,闊二點二米,深一點八米,正、左、右三面壁作佛龕,沒有主佛,左上方有隋大業七年造彌勒一鋪五尊題記,故名大業洞。右邊有較大佛龕三、小龕四,左面兩佛龕,左右兩壁佛龕的佛頭俱失,皆為隋代作品。 二三窟外部 二三窟上層 二三窟外部雕刻細節 第二窟 第三窟 第三窟是北響堂山三個特級窟之一,又名南洞或刻經洞,開鑿于北齊時期的特級窟之一,位于石窟區南部,為三壁開龕式佛殿窟。分前廊后室,窟外立面與上層第一窟合成一個覆缽塔形,前廊滿刻《維摩詰經》全本。甬門左右側為力士像,甬道內雕刻精美的纏枝紋和聯珠紋飾,主室平面方形平頂,頂部雕刻蓮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開大龕,龕內雕一佛二弟子四脅侍七尊像。龕下設低矮基壇。正壁主尊結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上,手施無畏印。像高二點三米,前壁甬門左右側刻《無量義經偈》;窟外北側有《唐邕寫經碑》一通,記述刻經時間為“起天統四年…盡武平三年。是研究北朝刻經的重要資料。窟深五點三米,寬七點七米。 第三窟 第三窟刻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