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是每個人一出生就喜歡的味道——母乳有一股甜香。 慢慢長大,難免生病喝藥,不少人會嫌苦,想加糖進去,但醫生卻不提倡,說加糖會改變藥品的性味,比如白糖性涼、紅糖性溫,如果把白糖加入溫熱藥劑中,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減弱藥性,影響療效。 但有一種糖,醫生卻會在開方的時候,主動加上。當然,醫生的目的,肯定不是讓你甜,而是,少了此糖,就不成方了。 比如來自《傷寒論》的小健中湯,此糖是主藥: 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個(掰開)、飴糖30克。 對,這個面子大的糖就是飴糖! 是以米、大麥、小麥、粟米或玉米等糧食,經發酵糖化制成的糖類食品。有軟、硬兩種,軟者稱膠飴,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硬者稱白飴糖,系軟飴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后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 入藥用軟的膠飴,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麥芽糖。 南北朝陶弘景曰∶方家用飴糖,乃云膠飴,皆是濕糖如厚蜜者,建中湯中多用之。其凝強及牽白者不入藥。糖與酒皆用米,而糖居上品,酒居中品。是糖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也。 這句話,將硬飴糖排除在了入藥之外,并寫清了入藥飴糖的形狀,還并通過糖和酒的對比,指出飴糖的滋養功效。 大宋國醫成無己說∶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之甘以緩中。 金元醫家王好古說∶飴乃脾經氣分藥也。甘能補脾之不足。 成無己和王好古的兩句話,點明了飴糖味甘,甘入脾,而米麥皆養脾胃之物,故主補虛乏,是和中健脾的好藥材。 若脾胃不舒服,食欲不振,或是脾胃虛寒導致腹痛腹瀉,可以吃點飴糖,胃部的能量上來,有助不適癥狀緩解。 所以小建中湯用各中健脾的飴糖補脾胃,正是建中之名的來歷。飴糖加上桂枝疏肝之郁,白芍柔肝,將肝膽之氣和脾胃均安撫。 可治療虛勞里急,腹中時常痛,喜歡用手溫按,按之則痛減,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的癥狀。 后世人腦洞大開,將小建中湯中的姜棗和飴糖獨立出來,用于日常調理養脾胃。 姜棗在養生界早已成了CP組合,用它們沖泡的姜棗茶具有溫中散寒、止嘔、回陽通脈、補血正氣、燥濕消炎的功效。 飲用后能促使血管擴張,全身有溫熱感,具有強心作用。促進消化,增加腸蠕動,保護胃粘膜,對胃潰瘍有明顯抑制作用。對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也有較好的效果。 姜棗茶加上飴糖這個谷類食品補中益氣,功能便升了級,能健脾,又能去掉胃里邊的寒氣,還能補氣血。對挑食,胃口不好,有時喊肚子疼,但是又查不出什么病的孩子有益。孩子喝了這個湯以后,胃口就容易開,吃得比較多。 或者大人常常感到脾胃虛寒,有時候肚子痛,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也可以用這個姜棗飴糖來熬水喝,讓癥狀得到緩解。 姜棗飴糖水做法: 6個大棗、3片帶皮生姜,適量冷水下鍋,水開后煮10分鐘,加兩勺飴糖。 每天煮一次,一般喝兩周左右,每天在中午前喝完。 另外,秋冬,空氣干燥,不少人肺部與咽部易生不適。而中醫認為,飴糖除了補脾胃,還具有潤肺作用,抓水能力很強,很滋養,與當季食材蘿卜配合,就是一道“蘿卜蒸飴糖”藥膳。這個配方出自《本草匯言》。 蘿卜蒸飴糖做法: 蘿卜500g,搗爛,絞取汁液,盛碗中,加飴糖15~30g,蒸化,乘熱徐徐飲用。 本方取蘿卜清熱化痰,飴糖潤肺止咳。用于痰熱咳嗽,咽干口渴。是緩解秋冬干燥的極好養生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