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治國平天下,自進德修業始。今日,豐銘先生解讀《周易》上篇之屯蒙卦團。 ·01 豐銘易語:讀《易》鑰匙——卦團 《周易》的整體結構可分為爻、卦、卦團三個層次。 爻是基本單元,一句爻辭就是一個小故事、小情節。 卦是主題,相當于一本書的章節。 當幾個卦共同描述一個完整事件時,就可看作一個卦團。 卦團不是形式上的結構,而是相近主題的邏輯組合,分析角度不同對卦團的分類也會不同。 ·02 豐銘易語:《周易》的卦團 乾坤是上篇的概論,剩下的14對卦筆者分為三個卦團:修身、立業、平天下。 屯至蒙一對卦寫學業修身; 需至否四對卦寫建功立業; 同人至離九對卦寫滅商建周。 既濟未濟是下篇的概論,剩下的16對卦筆者也分為三個卦團:齊家、立業、平天下。 咸到睽四對卦寫戀愛婚姻; 蹇到鼎六對卦寫建功立業; 震到小過六對卦寫興周翦商。 ·03 第三卦:屯 下震上坎 屯,幼苗成長。 屯卦闡述貴族教育體系,對應武王的學生時期,大約7-18歲之間。 初九:利居貞,利建侯。 到了年齡要上學,應當從小培養封侯立業的志向。 進入學堂。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 成績原地打轉,跟不上進度。 低年級學生,初步適應階段,進步比較慢。 班馬,離群的馬。 “乘馬班如”,形容個別掉隊、跟不上進度的學生。 六三: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 深入叢林,理智的人懂得勉強行事不如果斷舍棄。 此時孩子有了一定的活動能力,好奇心強烈,應側重培養思維分辨能力。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 騎著馬獨自闖蕩,進入青春期。 健康成長階段,與六二初學時乘馬班如不同的是,六四已經習練有素,是有意識離隊。 九五:屯其膏。 開始長身體。 男15-16歲,女14-15歲,身體快速發育期。 所謂初生其膏,家有子女初長成是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整天騎馬游蕩,將來哭都來不及。 一卦中三個“乘馬班如”,處于不同時期,也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上六跨入青年期,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不可虛度光陰也。 ·04 第四卦 蒙 下坎上艮 蒙,遮蔽,覆蓋,形容沒有知識,愚昧。 屯卦從學生的角度寫學堂生活,蒙卦則從師長的角度談教書育人。 本卦的卦辭很有名。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不要老師追著學生懇求他學,而要激發其學習的自覺性。 就象第一次卜筮上天會告之結果,再三卜筮就是對上天不敬,不恭敬神靈就不會再告訴結果,(學習也是這樣),應當引導孩子多動腦思考。 孔子《論語·述而》也闡述了這個教育理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 啟蒙課,應當用那些受刑的罪犯為例告誡孩子們要避免枷鎖之災。 屯初九入學,在此指出人生的第一堂課應該是道德啟蒙,教育孩子們遵紀守法,崇德向善。 “九二:包蒙,吉。” 要包容每一個學生,助其成長。 這是針對屯六二“乘馬班如”的掉隊學生來說的,有點類似于孔子說的“有教無類”。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 不要追求那些看到有錢男人就獻身的女人。 屯六三孩子處于青春懵懂期,應加強道德觀教育,使之明辨是非。“見金夫不有躬”,傍大款者也。 限制孩子的行動,是種溺愛。 屯六四孩子處于青春好動期,喜歡四處游歷、探險,作為師長應給予支持。 用童心看待孩子的做為,去發現美好。 屯九五參與社會實踐,但畢竟沒有經驗,教育者對此應換位思考,理解和鼓勵孩子。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管教孩子,不應采用體罰,應當教育引導。 屯上六游手好閑、不求上進,對此當諄諄善誘,切勿粗暴教育。 ·05 豐銘易語:卦序邏輯——卦序是文本的主線 研究《周易》,首先要了解的并不是具體經文,而是寫作背景、中心思想、文章結構。 《周易》的文章結構極其特別,是用卦象體系構造起來的。 作者將64卦人為分成32組,以一種無明顯象數規則的方式編排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卦序。 這條刻意為之的卦序主線的存在,告訴讀者《周易》卦爻辭并非卜辭輯錄那樣簡單,而是有著完整的邏輯構思。 對于《周易》由卦符和卦爻辭組合而成這個特點,歷代認識不一。 以卜辭輯錄觀為導向的傳統易學,傾向于脫離卦序邏輯獨立對待每一卦,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將64卦重新分類組合。 這種無視卦序對經文邏輯串聯的做法,是種典型的斷章取義。 卦序是文本的主線,限制了解讀的自由度,增加了經文內涵的確定性,給我們指引了方向,是讀《易》時尤須注重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