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道家名言故事(三十三) (2014-05-19 21:54:0 轉(zhuǎn)載[原文]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荒獕塾跉懽?,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齊物論》
[要義]
天下沒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而泰山也是微小的;沒有比夭折的兒童更長壽的,而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也是短命的。天地和我一起產(chǎn)生,而萬物同我齊而為一。這是典型的齊物論思想,一切差別都是相對的,同一才是絕對的。從宇宙本體的角度觀察萬事萬物,所有的東西都一樣,因而他齊萬物,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壽夭,齊憂樂,齊貴賤,齊智愚,齊貧富,齊大小……萬象齊一,物我玄同,混化一切差別,超越一切對待,與絕對之道合一,進入無境,絕對自由,逍遙心游,無往不適。
[故事]
作為《齊物論》姊妹篇的《秋水》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說:“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shù)睹矣!”從差別來看,從大的方面來看大,天下什么東西都是大的,因為總有更小的存在;從小的方面來看小,萬物都是小的,因為總有更大的存在。了解了天地就像米粒一樣,毫毛就像丘山一樣大,它們的差別就一目了然了,大小之辯也就清楚了。任何一物都是大的,因為總有比它更小的東西,從這里看萬物莫不為大,因而秋毫也可以說是天下最大的,相對于一切比它小的物質(zhì)世界來說;天下任何一樣?xùn)|西都可以稱為是小的,因為總有比它大的存在,從這點看,天下萬物莫不為小,泰山也不例外,相對于一切比它大的物質(zhì)世界來說;天下任何東西都可以稱為壽,因為總有比它活得更短的,以此觀之則無物不壽,相對于比自己短的來說,夭折的嬰兒也是天下最長壽的了;天下什么東西都可以稱為夭,無物不短命,因為總有比它長壽的,相對于比自己長壽的來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也是短命的?!疤煜履笥谇锖林?,而泰山為小”是從兩個相反的視角得出的結(jié)論,后人稱為“兩莫”命題,完整的表述是:天下毫末最大,相對于比它小的微觀世界來說;天下泰山最小,相對于比它大的宏觀世界來說。因此一切大小壽夭等等的對待完全是相對的,物莫不大莫不小,莫不壽莫不夭,看看以什么為參照物相對比而言之了。相對于宇宙本體的“道”而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钡朗墙^于對待的,獨一無二的,超驗形上的,而經(jīng)驗界的形而下的萬物萬象則是相互對待的,因而才有了大小壽夭的差別。在相互對待中才有比較和分別,你大我小,你壽我夭,沒有作參照標(biāo)準(zhǔn)的對待物,就談不上大小壽夭了。事物的大小、壽夭、貧賤、窮富、是非等都是相互對待而言的,如果絕于對待了,就無所謂大小、壽夭、貧賤、窮富了。相對論、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像游牧民族一樣,馳騁于物質(zhì)世界理論世界中,推毀了一切絕對的權(quán)威的東西,傲視王候,菲薄禮義,尊重平民,但也容易走向詭辯論的歧路上去。
齊物齊論就是“拉平哲學(xué)”,莊子為什么主張齊一拉平的哲學(xué)呢?這與莊子的時代和本人的人生密切相關(guān)。那個多變的戰(zhàn)亂的時代,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茍全性命于亂世,擺脫沉悶痛苦的現(xiàn)實生活,在亂嘈嘈的社會中尋找超脫、自由和幸福,因而慢慢形成了拉平哲學(xué)相對論,一切要看得開,只要看開心里也就安然了。莊子心比天高而身為下賤,才可經(jīng)世濟民、治國安邦,卻住在貧民窟里織草鞋為生,吃了上頓沒下頓。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跟人拉平,他才能夠安然活得下去。貴賤一回事,貧富一回事,窮通一回事,一切都齊均平等了,他就心安理得了,做貧民和做宰相一樣了,甚至比做宰相還自在。如果說阿Q精神是自發(fā)的精神勝利法,莊子的齊物論則是自覺的精神勝利法。精通國粹的魯迅先生,正是以莊子哲學(xué)為基礎(chǔ),才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藝術(shù)形象,永遠(yuǎn)留在人們心中。在下層社會中貧民百姓幾乎個頂個的是阿Q或半阿Q,而那些遁世隱士們幾乎都是莊子或半莊子,莊子哲學(xué)使他們在貧賤屈辱的環(huán)境中活得輕松瀟灑,逍遙自在。拉平哲學(xué)就像嗎啡針一樣,雖然不治病,卻能麻醉神經(jīng),緩解精神的痛苦。當(dāng)阿Q被人打了又無力還手時,只得說:“兒子打老子!”以消心中之氣,因為“寧讓兒子打殺,強起絕戶疙瘩?!贝蛄司痛蛄税桑凑沂撬谑呛蹙托捻槡馄搅恕GЧ挪恍嗟摹都t樓夢》也是以莊子哲學(xué)為靈魂的,家道敗落、衣食堪憂的曹雪芹,就是一個莊子,試看《好了歌》就明白:“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萬貫家財積滿柜,臨死難帶一文錢,貴為帝王將相,賤為奴婢乞丐,死后都是一抔黃土。萬物依心而轉(zhuǎn),“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通過主觀的化解,消泯了名利心,便能心平氣和了,便能心安理得了,便能心隱于市朝了。在工具理性稱雄,人們紛紛異化,物欲滾滾橫流的當(dāng)今社會,靜下心來讀讀《莊子》,確如醍醐貫頂,令人沁脾潤肺,心曠神怡;確如暮鼓晨鐘,警醒人間名利客,喚回世上迷途人,“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返!”
莊子的認(rèn)識論和價值論是統(tǒng)一的,他的齊物齊論說到底是為了提高精神境界,是為了成就道家理想人格。主觀上以道觀萬物,以方外觀方內(nèi),才能齊萬物、齊物我、齊是非,一切都劃一拉平了,人就超越了對待之二,而進入了絕對唯一之道,朝徹見獨!齊物齊論是心齋坐忘逍遙游的基礎(chǔ),心齋坐忘無待無己,是基于齊物論上的修道功夫。西方文化是以主客二分認(rèn)識論哲學(xué)為基礎(chǔ)的陽性文化,科技主導(dǎo),理性橫行;東方文化是以天人合一價值論哲學(xué)為基礎(chǔ)的陰性文化,修道養(yǎng)生,悟性為主。道家是陰性文化中的陰,《莊子》又是陰中之陰的陰,更能矯糾西方陽剛文明之負(fù)面影響,如三伏天吃哈密瓜,爽透!
|